商代奴隶社会有什么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6:08:21
商代奴隶社会有什么特点

商代奴隶社会有什么特点
商代奴隶社会有什么特点

商代奴隶社会有什么特点
奴隶制度比起夏朝有所完备,但是对待奴隶还是非常残忍,视人命于草芥.当时管理奴隶的法律有很多,商王死后还要大批的奴隶陪葬.

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1、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
商人的起源:讲义认为是河南孟诸泽地区。金景芳认为在北方辽河流域。徐中舒认为起于东方,黄河中下游的齐兽地区是商人的活动中心。
玄鸟生商:说明①商族曾经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少昊以鸟名官,也就是图腾,当起东方夷族。②商族是从有娀氏分出来的一个宗族而发展起来的。契封于商,赐姓子氏,...

全部展开

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1、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
商人的起源:讲义认为是河南孟诸泽地区。金景芳认为在北方辽河流域。徐中舒认为起于东方,黄河中下游的齐兽地区是商人的活动中心。
玄鸟生商:说明①商族曾经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少昊以鸟名官,也就是图腾,当起东方夷族。②商族是从有娀氏分出来的一个宗族而发展起来的。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商”是这个宗族的居住地,因而成为宗族的名称,号称商族,子是这个宗族成员共同的姓。
契与禹同时,曾协助禹治理洪水。
契到汤,历十四代,迁都八次:
A、契从商迁蕃(今河北平山境)。
B、昭明迁于砥石(石家庄南、邢台北)。
C、昭明又迁于商(河北漳河地区)。
D、相土东迁泰山下。
E、相土复归商丘。
F、上甲微迁于殷(河南安阳)。
G、上甲微复归于商丘。
J、汤居亳。
总起来看,迁移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之地。
相土时,学会乘马,势力发展到山东海滨。“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冥,任夏朝水官,而死于治水事业。
王亥(该、胲)学会服年,与有易氏贸易,被有易氏杀死。其子上甲微借河伯力量杀绵臣,有大发展。
2、成汤灭夏——商朝的建立
商汤(唐、成唐、成汤),发展势力,为夏的忌讳,囚于夏台,放出后,任用有莘氏媵臣伊尹、车正奚仲后裔仲虺为相,聚集人才,实施灭商策略。
灭葛,灭韦、顾、昆吾,讨夏桀,作《汤誓》。三千诸侯相会——景亳之会,建立商朝。
3、伊尹摄政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长子太丁已去世,太丁弟外丙继位三年,死。弟仲壬,继位四年,死。伊尹之太子太甲继位,太甲颠覆成汤典刑,被流放于相(今山西万荣境),伊尹当权摄政,作《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太甲改恶从善,伊尹使其复位,有善政,伊尹作《太甲训》褒扬,伊尹实际之掌握政权,一直活到太甲之子沃丁时(也有说,太甲杀伊尹)。
4、盘庚迁殷——商代历史潮流的转折。
在盘庚之前,殷商又有五次迁移:
A、仲丁自亳迁于隞或嚣(河南荥阳)。
B、河亶甲自嚣迁于相(河南内黄)。
C、祖乙迁于邢(一作耿,又作庇,有说为河南温县东,有说为河北邢台)。
D、南庚自邢迁于奄(山东曲阜)。
E、盘庚自奄迁殷(河南安阳)。
屡迁的原因:
A、去奢行俭说;
B、水灾;
C、游牧;
D、游农;
E、阶级斗争;
F、九世之乱,可以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所致。
迁殷的原因:见《尚书·盘庚》
殷商:大邑商—自称,殷—小猎场,周人称为衣、殷、殷墟,见《左传》定公四年、《史论·项羽本纪》。
5、武丁中兴—商王朝的鼎盛
盘庚迁殷后,国力上升。武丁曾在民间生活,了解些民情,为商第23代王,继位后,三年不言,听取意见,为臣民拥护,大力选拔人才—-傅说,大力进行战争,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妇好,即妣辛,最早的女将军。

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1、王权
王自称:余一人,表示其至高无上。
王位继承:世袭制,但继承方式多变:①是兄终弟及;②是父死子继;③嫡长子继承(帝辛传位纣王,未传位微子启)
商王的权力受大臣的制约(如伊尹行政),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
2、殷正百辟(百官)
百官,可分为三类:
①政务官,尹;
②宗教官,祝、卜、史、巫;
③事务官,小藉臣。
3、王作三师-—商代军队
军队最高指挥权在商王手中。武官有多马、亚和多亚,受命出征。多射,负责射事。戌,负责守边。
兵种,有徒兵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
兵器有戈、矛、甲胄、盾等。
4、方国组织和商代的疆域
商统治者把其统治区域,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朝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
畿内,除王都外,还有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
畿外的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
分布在边远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联系,在政治上也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些。
这可称为一国多制,根据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距离中央政权的远近而采取不同的联系方法,历代均如此,周代的五服、启以夏政、商政,汉代的县、道,辽金的南北面官制,明清的土官、流官。
商朝的统治区域:东至于海,西及陇山,南过淮水,北达燕山。
影响:南越鄂赣,西达山西、陕西汉中、四川,东北至辽西地区。

三、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1、农业是主要的生产事业
生产工具:以石、骨、蚌等材料器为多,以耒耜为主,也有了铜锥等。
产品种类:有稻,谷禾(小米)、黍(大黄米)、粟(小黄米)、麦(大麦)等。
数量增多:统治阶级嗜酒成风(酒池肉林),但也反映了粮食生产较为丰盛。
林木蔬果,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蚕生产,有了发展。
土地制度:以井田为主干的王权所有制。田、猎,除了游戏外,是在未垦土地上驱逐野兽,国王亲自管理和监督生产,直接压榨农田劳动者,对土地可以任意赏赐,随便使用。
畜牧、渔猎有新的发展,不仅家畜种类增多,而且数量惊人,这从殉葬品中可以看出来。
2、青铜器工艺高度发展
青铜,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还加入少量的铅。青铜中的铜,系指红铜,质地比较柔软,铸成工具或器具不太适用,而加入锡变成青灰色,所以叫青铜,质地坚硬,制造出来的工具,使用比较合适,制成的器具也相当美观。
技术进步:配料合适,六比一,有青铜作坊遗址。采用复合模。陶铸法:(1)浑铸法;(2)分铸法。
种类:武器和工具有刀、锛、钻、戈、矛、青铜箭等。饮酒、祭祀和生活器具方面有鼎等二十余种。
纹饰:饕餮、夔、蝉、云雷纹等。
造型:因器物而异,同一器物又有不同,如鼎有三足、四足,圆方之别。仿动物造型,如豕、象、四羊、龙虎尊等。
3、其他手工业
制陶:多是灰陶,也有红陶和黑陶。有代表性的是白陶,是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的,质地硬、火侯高,色泽自然,形制和纹饰部分照青铜器,是和青铜器一样的名贵的工艺品。
原始瓷器:青瓷
车:造得更为精致
纺织:丝织,有菱形花纹暗花绸,需要有提花装置的织机。
玉器、漆器、骨器
管理者:多工、百宗工等。
4、商业的发展与城市建筑
商代的商品交换有了空前的发展,真正的商业活动从商朝开始,商人的名称也与此有关。
商人名称的由来:《汉书》 “通财鬻货曰商”。《白虎通义》说:“商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说文》中有“商”字,解释说:价贾也,从贝、商省声。此是商业的起源,因最初商品交换媒介,必用贝货,所以说该字从贝,训为行贾,保存了原始商业若干用贝的史影。所以有些学者把殷人称为商人。
商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社会分工生产的必然产物,统治者所需要的珍贵的珠宝、青铜、丝帛等,除生产、贡献外,也需要经过商人进行交换,平民也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自己的需要的物品。
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进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需要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其种类有海贝、骨贝、珧骨、铜贝等。铜贝,可以说是最早的铸币。
城市:作为统治的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出现在各地。殷都仅王宫建筑遗址就有53座,都有夯土台基,木质梁柱和门户廊檐,建筑面达80平米以上,高达14.5米以上,城市有城垣、护城濠、城楼、城门等。
5、科学、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因为是用青铜刀契刻和毛笔写在牛的肩胛骨和龟的腹胛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再就是因为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又叫作“卜辞”。
甲骨文的发现:安阳小屯,是商代都城所在,1880年农民在耕作时发现,有的当作龙骨,来治病,有字的无用用来填塞枯井。1898年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替端方收集古代器物,收买甲骨,小屯村人李成是第一个出售甲骨者。1899年,病中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甲骨上的文字,收集甲骨千余片。
传布与研究:王懿荣死于1900年八月联军之乱,其所收甲骨为刘鹗(1857-1909 年,字铁云)所得。刘又收集甲骨得五、六千片,拓印为书,1903年以《铁云藏龟》名称出版,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著作。甲骨“四堂”:罗振玉,字步言,号雪堂,辑录了《殷堂书契》(简称《前》)、《殷墟书契后编》(简称《后》)、《殷墟书契精华》(简称《精》)、《殷墟书契续编》(简称《续》)。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为哈同夫人罗迦陵编次《戬寿堂所载殷墟文字》,并作考释,1917年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以甲骨卜辞考订了文献的史料价值。郭沫若,原名开贞,号鼎堂、尚武,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开创者。编著《卜辞通纂》、《殷契粹编》。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主编《殷墟文字甲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主编《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三辑,具体编辑工作由屈万里担任,后来李孝定、张秉权继之。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历时二十载,材料齐备,分期分类。还有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姚孝遂《小屯南地甲骨》(1973年发现)。
价值:研究商代的信史。
天文学:天象观测、历法、闰月。
车器:陶埙、石磨、铜铃、铜铙、鼓等。

四、商代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商王朝向灭亡
1、奴隶阶级:
农业奴隶:众、众人、众庶,本是部落成员,沦落为奴隶。
畜牧奴隶:刍、马羌(放马的),羌刍(放牛的)、皂隶,多马羌。
手工业奴隶:工、多工。
家内奴隶:臣、妾、僮、仆、宰、奚。
2、奴隶主贵族:
商王、诸侯,多生(多姓)、多子、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僚庶尹。当时奴隶们是没有姓的,只有奴隶主贵族有姓,统称百姓。
3、残酷的阶级压迫
奴隶主除强迫奴隶劳动外,还视为牲畜,任意鞭挞,甚至大量屠杀。用奴隶祭祀祖先、神灵,祭奠宗庙宫室等。
杀人祭祀: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用作人牲的大都是俘虏,或地位比较低贱的奴隶。这种现象,曾在商周时期突出地存在,但后来一直到近代也没有完全绝迹,如报仇、祭祀祖宗、祈求神灵、龙王或妖怪等物。
用人殉葬:为在死后能继续保持骄奢淫逸的生活,把大批的男女侍从、扈卫、御者,还有妾妻亲信等人,一同埋入坟墓。此事明清尚存。(人牲:是在祭祀时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山川神灵,这些人在墓中往往身躯异葬。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愚昧无知和人格化的神灵见崇拜的产物。人殉:则是为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这种人往往有薄棺,全躯葬,放在墓主身边。
从原始社会就有,到盘庚迁殷之后发展到鼎盛,西周继续实行,总的趋势是在减少,在左传中记过述很多,但已受到人们谴责,西汉以后少。明朝公开人殉,明宗室布停止。清初康熙时,汉将朱斐上疏请求停止,康熙十二年(1673)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束了这一残酷的习俗。)
区别:俘虏并不等于奴隶,奴仆也与奴隶也不相同,不能以此作为奴隶社会的标志。
4、奴隶的反抗
奴隶的反抗—丧众—逃亡
5、社会矛盾的加剧
A、帝甲乱之,七世而殒,主要是王权与贵族贵权的矛盾,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混乱。
B、平民(小人)的反抗。
6、纣王亡商
A、帝年(纣)残暴: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任用恶来,贬斥商客。是微子启逃于野,叔父箕子被囚,比干(纣叔)被杀。处九侯以酷刑,鄂侯以脯刑,囚周文王。
C、平定东夷:开发淮河和长江流域,对中国大一统、中华民族大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奴隶和平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更尖锐。
武王伐纣,纣王亡商。
商朝十七代,三十王,经六百年。
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者,以为皆出已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已,妲已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