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语文文章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14:52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文章内容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文章内容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文章内容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文章内容
这里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加以区别,一种是课文(课本上的文章),另一种是课外的文章,可能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也可能是试卷中的阅读文章.这两种情况在方法技巧上是有区别的.

对于课本上的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与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和方法可以采用:

1、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本教材编者的整体编写思路与体例,教材的编写和一般著作的编撰是相同的,都要围绕一种基本思路与构架,每一部分之间会有一种内在联系,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来整体把握某一部分(比如单元、文章类型等)的一篇课文的整体内容及其特点.
2、根据课文的体裁整体把握其内容大概(类型上的).比如记叙文,其内容主要记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重要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与影响、意义等,比如议论文,其内容主要是论证某种观点看法,表明某种态度倾向,比如散文,其内容主要是描绘山河美景,或表现人物情绪情感与精神思想,或深入剖析社会现象、百态人生,表现深刻的思想与认识等,比如说明文,其内容主要是说明(介绍)事物的特征,比如文言文也可根据其大体类别依此类推.
3、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家庭出身、人生经历、社会思想、生命体验,甚至还可以联系作者的创作历程等,来把握文章的内容.(这是时代的大背景,社会背景.)
4、了解、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涉及作者的人生遭际与思想特点、创作意图等.(这是小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
5、结合作者的创作风格与主体思想倾向.这一条对那些问题特征特别明显的作家尤其适用,比如像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鲁迅的小说、杂文等.
以下就是具体的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把握了,对课本上的文章当然同样适用,我在下面来说.

对于课外的文章,包括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和试卷中的阅读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与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和方法可以采用:

1、文章题目.
尤其是试卷中的阅读文章,特别是高考题中的阅读文章,一般都是精心选择精心设计的,包括文章题目,都是非常规范与标准的,这类文章的题目就一定会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比如提示文章体裁,提示文章内容范围,提示问题,甚至直接揭示文章主题.
我这里所说的文章,也包括(古代)诗歌.像今年山东卷高考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选取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寄远》,这首诗的题目有两种版本,还有一个版本是《南陵道中》,查阅相关诗集选本与类籍,我们可以发现《南陵道中》这个版本是更为流通的,出题人却偏偏题作《寄远》,我感觉就有提示的用意(作用),如果考生能够注意到题目的作用,就可以降低审题和把握诗歌内容的难度,然后再联系张九龄的名作《望月怀远》,这首诗大部分考生小学就能够背诵的,就可以明确这里的“远”都是指远在故乡的亲人.这样就很容易地把握准了诗歌的主题,分析理解判断写作手法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偏差了.
当然,报纸、杂志上的文章或者是一般模拟试题上的阅读文章,题目的设计可能就粗疏一些,这种办法不一定白分百奏效.
2、作者.
作者的情形又分几种情况,一种是知名作家,大家都很熟悉,你也熟悉;一种是一般作者,不熟悉;第三种,是知名作家,可能有很多人熟悉,但是你不熟悉;第四种,不是知名作家,可能很少有人熟悉,但是你熟悉.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比较熟悉的作家,就有可能有一定的提示或暗示作用,或者文章内容与主题会隐含在作者的某些背景情况之中.如果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的储备,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把握与此结合起来,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的作家,可能就较少提示或暗示作用(尤其是在试题中),但是文章作者与文章主题之间一定有联系,所以,如果你自己熟悉的,还是可以联系作者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
3、文章体裁.
对考试题中的文章来说,主要是科技类、社科类文章(以说明介绍情况为主,主要采用说明或者说明色彩很浓的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以议论性散文为主的文学类作品,以新闻特写、新闻综述、人物访谈、人物评传类文章为主的实用类文章.这些不同体裁的文章,在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的把握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可以利用.
比如议论性散文,或者抒情性散文,就需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包括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语.比如科技类、社科类文章,就需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以及前后观点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因果联系).
4、文章思路与结构.
文章的思路揭示作者思想的发展过程与结果(即情感或观点),结构就是思路的外部形式,这对把握文章主题至关重要.凡是文章思路不清楚者,表明文章作者的感情不冷静不深刻,思想不成熟,观点不明确,这是一条文章写作的死律.而高明的作家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好的文章思路都非常清楚明确;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地通过梳理文章的思路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试题中的尤其是高考试题中的文章都应该具备此项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需要与文章体裁结合使用.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行文思路的特点不同,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
比如议论性散文,其行文思路一般是遵循“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基本模式,所以一旦确定了文章的基本体裁,就可以特别注意文章开头一段和文章最后一段.一般说来,这应该基本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基本主题了.而且,高明的作家,不只是整篇文章都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就是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段,都是如此,所以每一部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把握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把握.
比如今年山东卷高考试题心中的第一篇大阅读文章,选取了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这篇文章就非常典型.文章第一段就点明了主旨:“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而且第一段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叙述自己每到一个陌生城市总喜欢随便走走的习惯,然后顺势一转,“我想,人生也是如此”,接着就摆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人应该努力创业做事,但是不能忽略内心世界的保养与追求.这样就不难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而且,这篇文章符合高手文章的条件,所以“文章题目”也可以考虑.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家”,“家”在这篇文章中是一个象征,作者在第一段就对其象征意义作了非常明确的解释:“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回”就是回归.“记住”就是不要忘记,就是不能忽略,就是要好好把持,保护.)
5、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词句.
对于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文章,自然不在话下.其实,无论是何种体裁的文章,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词句的都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标志.对于作者来说,这是方法;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方法.另外,充满感情色彩或有明显感情倾向的词句也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标准,比如在记叙性的、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文章里,表示色彩的词语往往有特别的韵味.
6、使用了修辞格的文句.
记叙性的、抒情性的文章里,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些文句往往都包含很深的意蕴,需要深入揣摩,也一定会对把握文章内容与主题起到很重要的帮助作用.而且,就试题的考查方式来看,很多试题就直接结合文章中的修词句来设题,尤其是比喻.在议论性的文章里,比喻虽然不被称作修辞格,但是也时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也经常被作为考查点来设题,其实也可以放在这一类情况里来掌握.
7、类似的词语或文句.
尤其是一些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词句,因为它们往往具有暗示或者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所以与这些词语或句子相近似的词句,也就同样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们可能是为了具体解释,也可能是为了强调突出.
联系试题中的题目设计来看,大阅读试题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查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具体到试题设计,一般是直接让考生分析两三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既然命题人将这个句子拿来设题,那这个句子一定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就体现在它与文章主旨紧密相关.这就需要首先对这几个句子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揭示句子、文段或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然后再将这个句子还原到原文当中去,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思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其准确含意(既然是关键词,文章一般就很可能会反复出现,或者反复出现与此“关键词”相近的词语).据我的经验,这种办法基本上是屡试不爽.

当然,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的角度与方法肯定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提炼、积累起来的一些粗浅的方法,希望与各位同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http://gz0901.qlteacher.com/Homework/yuwen/1663989.aspx(本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