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2:33:56
隋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隋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隋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隋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贯通长河五千里
在中国历史中,只要提到扬州,就不能不说琼花,说到琼花,自然就无法避开那位荒淫暴君———隋炀帝杨广.但历史就是这样,闻名遐迩的大运河,偏偏是隋炀帝的杰作.
吴国灭亡后,大运河的开凿进程就停顿了.虽然其间经历过西汉、东汉疏浚取直,却没有继续真正意义上的开凿工程.邗沟仍然是邗沟,而不是大运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朝.
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发360万民工开通济渠,使洛水、黄河、泗水、汴水和淮河相通.同年10月,又征发10万劳力,疏通山阳渎(邗沟),将淮河与长江联系起来.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为加强北部边防的需要,下令征发100多万民工开凿永济渠,“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绕太湖之东直达余杭(今杭州),全长400公里.至此,这条长达2700公里的大运河全线告成,第一次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水上交通网.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尽道隋亡为此河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短短的六年时间来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这对于隋王朝及其治下民众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和苦难.大运河建成后,隋炀帝派遣官员去采办上好的木料,建造龙舟、凤船、赤舰、楼船等等.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沿运河巡游,大大小小的船只多达五千余艘,船队连绵不绝长达一百多公里,船队从东都洛阳起航,历经50天船才发完;随行宫女三千多人,官员和卫兵不计其数,仅拉纤的民工就有八万多人.无怪乎唐代诗人李敬说:“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最终导致隋朝灭亡.但近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将隋朝的灭亡归于杨广的暴政和开凿运河后还进行三次征伐朝鲜的战争,似乎有点简单化.隋朝和秦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长期分裂后统一了国家(秦统一前是春秋战国,隋统一前为五代十六国南北朝);都建造了人类罕见的大工程(秦为长城,隋为运河);都是仅历经几十年传了两代皇帝便被推翻(秦为秦始皇、秦二世,隋为隋文帝、隋炀帝);都在灭亡后国家进入了另一个时间更长更强盛的朝代(秦后是汉朝,隋后为唐朝);这或许并不是偶然的巧合.正如唐代皮日休诗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说若不是隋炀帝奢侈的巡游,修筑大运河的功绩就和大禹一样差不多了.明代的于慎行在《谷山笔记》中也说,隋炀帝“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矣”.
隋炀帝终究是作为隋朝的后主被部将宇文化缢死于江都宫,而大运河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永久的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