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型尿的形成的条件和分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59:31
管型尿的形成的条件和分类

管型尿的形成的条件和分类
管型尿的形成的条件和分类

管型尿的形成的条件和分类
尿蛋白质和T-H蛋白(Tamm-Horsfall protien),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和T-H 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的机会甚少.在肾脏出现病理性改变的情况下会出现管型,管型的形成需三个条件:1、尿液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 病理状态下肾小球发生病变,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血液蛋白(清蛋白)从肾小球滤出后进入肾小管,过多的蛋白质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而肾小管病变则导致蛋白质重吸收量减少,同样使得肾小管内的蛋白含量相对增高.另外,尿中电解质、蛋白质浓度增高等因素又使肾单位髓袢上行支及肾远曲小管分泌T-H蛋白含量增加.T-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易聚合成大分子聚合体,在高浓度电解质、酸性和浓缩尿时易聚集沉淀,在肾小管管腔内形成管型.2、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这些存在于肾小管中的蛋白质由于浓缩,进一步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而尿液酸化后又促进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由溶胶状变为凝胶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肾小管内尿液流速减慢,促使其在肾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内形成管型.3、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正常人两肾约有200万个肾单位,处在交替休息和工作的状态.病理情况下,管型形成于处在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尿液在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可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质等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达到浓缩、酸化、沉淀而形成管型.形成管型后,当该肾单位再次处于工作状态后,新滤过的尿流将形成的管型冲向下面,随尿液排出.4、管型变化的理论 在远端肾小管内形成的透明管型,此管型可吸附或包裹来自炎症或损伤部位渗出的各种细胞成分.若管型在肾脏停留时间过长,所包含的细胞成分会退化变质,崩解或形成细胞碎片,逐步形成粗颗粒管型或细颗粒管型,在长期无尿或少尿情况下会进一步演变形成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可因红细胞破坏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或在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大量游离的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出,也可直接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包含有脂肪变性能力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管型可出现脂肪变性,形成脂肪管型,脂蛋白进一步变性后可形成蜡样管型.管型尿只代表肾小球或肾小管存在损害,但不一定都能代表肾脏病的严重程度.换句话说,管型尿只是肾脏病的 一个临床表现.临床上可以见到下面不同的管型尿.1、透明管型.顾名思义,这种管型表现为无色半透明样的小柱体,主要是由于一种肾小管分泌的叫做Tamm-Horsfall的蛋白质组成.正常人尿液中偶可见到这种管型,但常见于各种急性肾小球肾小管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高血压病、心衰等.2、红细胞管型.在透明管型的基础上,管型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成分,显微镜下呈铁色或棕红色.这种管型在正常人是没有的.但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或血栓性减少性紫癜、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或紫癜性肾炎等患者.3、白细胞管型.指的是透明管型的基础上,其内含有白细胞成分.正常人没有这种管型,出现时表示肾脏间质存在炎症反应,如急性肾盂肾炎、过敏性间质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时.4、上皮细胞管型.在透明管型的基础上,内含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而得名.正常人没有此种管型.如果尿中出现此种管型则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脏淀粉样变性、重金属或化学物质中毒、急性肾小球肾炎、肾梗死等情况.5、颗粒管型.在透明管型的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量不等的颗粒成分.正常人没有此管型,尿中出现此种管型提示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6、蜡样管型.外型很像透明管型,但质地更加坚实、色泽较暗、折光性较强、直径较粗大.正常人尿中没有此种管型.尿中出现蜡样管型提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脏淀粉样变性.7、类管型.这类管型的外表很像透析管型,但一端像毛笔尖状尖细,常常扭曲变形.正常人也没有此类管型尿.如果尿中出现此类管型提示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中,或存在循环障碍,或处于急性肾脏病的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