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春秋郑国是当今什么地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9:55:48
历史上春秋郑国是当今什么地方

历史上春秋郑国是当今什么地方
历史上春秋郑国是当今什么地方

历史上春秋郑国是当今什么地方
今属河南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定国号为 "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由此诞生.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到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使王室 矛盾日益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到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躲避战祸的办法.太史 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县东南 )两国之间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图日后发展的地方,可以把妻 子儿女先安排到那里.郑桓公采纳了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和财产安置在虢, 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村),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 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先 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今属河南).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共经 历了23君,计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郑国的地理位置
《诗集传》〈郑风〉云:「郑,邑名,本在西畿内咸林之地,宣王以封其地友为采地,后为幽王司徒,而死於犬戎之难,是为桓公,其子生公掘突定平立於东都,亦为司徒,又得虢郐之地,乃徙其封而施旧号於新邑,是为新郑.」文中说明郑国的地理位置变迁:郑国最初在今陕西县一带,周室东迁后,桓公子武公在新郑一带建国,日后渐渐吞并郐和东虢而尽有其地,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地处中原 [注5]....

全部展开

郑国的地理位置
《诗集传》〈郑风〉云:「郑,邑名,本在西畿内咸林之地,宣王以封其地友为采地,后为幽王司徒,而死於犬戎之难,是为桓公,其子生公掘突定平立於东都,亦为司徒,又得虢郐之地,乃徙其封而施旧号於新邑,是为新郑.」文中说明郑国的地理位置变迁:郑国最初在今陕西县一带,周室东迁后,桓公子武公在新郑一带建国,日后渐渐吞并郐和东虢而尽有其地,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地处中原 [注5].
《汉书 地理志》对於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番论述:「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注6],及成臯,萦阳,颖川之崇高阳城皆郑之分也,土惬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除此之外,《汉志》中也说明郑国社会本自具有较强的殷人因素:「河内本殷之阳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桑」,「濮」之「阻」指的是殷人遗迹,「亦亟聚会」的「男女」则系郑卫的后世居民,此正明示著郑居民对殷习的遵循.而《国语 郑语》中也说到:「谢,郑之间,其冢君侈骄,其民怠遝其君,而未及周德.」谢,郑之地,正是郑国东迁后的中心地带,其民「未及周德」即表示这是为周礼「王化」薄弱的地区,其所呈现的是一种与周礼相异质的生活情调,与〈周南〉,〈召南〉所代表的周礼规约下的正统生活大不相同.这一点,又为现代史学考古发现所证明,李学勤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说:
1953年,郑县太仆乡发现一批青铜器,形制,纹饰…属於春秋前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件还有图像化的族氏铭文,如作日下奔走形,两足形之类,为商代以来这类铭文最晚的例子.这表明当地长期有远古文化遗迹,受郑国统治才逐渐同化. [注7]
由此可知,殷习在郑国的文化因素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深刻的影响郑人的民情与文化.
《太康地记》:「豫州之分,其人得中和之气,性安舒,其俗阜,其人和,今俗多宽慢.」由於郑国地处历史古都,曾是帝王之乡[注8],拥有悠久的文化,并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陶冶了郑国人民,因此其个性多喜好安乐,心胸开阔,再者郑国是新迁於东方?古老的风俗与新的人群,地区相遇,自然会产?蝗?变得更加生新.

收起

郑国的都城在新郑,也就是河南中部今天属于郑州的一个县级市。

郑国的地理位置
《诗集传》〈郑风〉云:「郑,邑名,本在西畿内咸林之地,宣王以封其地友为采地,后为幽王司徒,而死於犬戎之难,是为桓公,其子生公掘突定平立於东都,亦为司徒,又得虢郐之地,乃徙其封而施旧号於新邑,是为新郑.」文中说明郑国的地理位置变迁:郑国最初在今陕西县一带,周室东迁后,桓公子武公在新郑一带建国,日后渐渐吞并郐和东虢而尽有其地,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地处中原 [注5]...

全部展开

郑国的地理位置
《诗集传》〈郑风〉云:「郑,邑名,本在西畿内咸林之地,宣王以封其地友为采地,后为幽王司徒,而死於犬戎之难,是为桓公,其子生公掘突定平立於东都,亦为司徒,又得虢郐之地,乃徙其封而施旧号於新邑,是为新郑.」文中说明郑国的地理位置变迁:郑国最初在今陕西县一带,周室东迁后,桓公子武公在新郑一带建国,日后渐渐吞并郐和东虢而尽有其地,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地处中原 [注5].
《汉书 地理志》对於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番论述:「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注6],及成臯,萦阳,颖川之崇高阳城皆郑之分也,土惬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除此之外,《汉志》中也说明郑国社会本自具有较强的殷人因素:「河内本殷之阳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桑」,「濮」之「阻」指的是殷人遗迹,「亦亟聚会」的「男女」则系郑卫的后世居民,此正明示著郑居民对殷习的遵循.而《国语 郑语》中也说到:「谢,郑之间,其冢君侈骄,其民怠遝其君,而未及周德.」谢,郑之地,正是郑国东迁后的中心地带,其民「未及周德」即表示这是为周礼「王化」薄弱的地区,其所呈现的是一种与周礼相异质的生活情调,与〈周南〉,〈召南〉所代表的周礼规约下的正统生活大不相同.这一点,又为现代史学考古发现所证明,李学勤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说:
1953年,郑县太仆乡发现一批青铜器,形制,纹饰…属於春秋前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件还有图像化的族氏铭文,如作日下奔走形,两足形之类,为商代以来这类铭文最晚的例子.这表明当地长期有远古文化遗迹,受郑国统治才逐渐同化. [注7]
由此可知,殷习在郑国的文化因素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深刻的影响郑人的民情与文化.
《太康地记》:「豫州之分,其人得中和之气,性安舒,其俗阜,其人和,今俗多宽慢.」由於郑国地处历史古都,曾是帝王之乡[注8],拥有悠久的文化,并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陶冶了郑国人民,因此其个性多喜好安乐,心胸开阔,再者郑国是新迁於东方?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墓??古老的风俗与新的人群,地区相遇,自然会产?蝗?变得更加生新.

收起

新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迁徙到东虢,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