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北方蒙古的关系RT明朝从1368年攻占大都,把蒙古赶出中原到1644年蒙古灭亡,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如何主要侧重点是,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41:07
明朝与北方蒙古的关系RT明朝从1368年攻占大都,把蒙古赶出中原到1644年蒙古灭亡,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如何主要侧重点是,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关系

明朝与北方蒙古的关系RT明朝从1368年攻占大都,把蒙古赶出中原到1644年蒙古灭亡,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如何主要侧重点是,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关系
明朝与北方蒙古的关系
RT明朝从1368年攻占大都,把蒙古赶出中原到1644年蒙古灭亡,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如何主要侧重点是,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关系

明朝与北方蒙古的关系RT明朝从1368年攻占大都,把蒙古赶出中原到1644年蒙古灭亡,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如何主要侧重点是,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关系
明朝从朱元璋建国初期便存在着来自北方蒙古诸部的威胁.双方的战争几乎跨越看整个明朝.明初,主要是对北元的征讨,明中期后,明朝廷处于全面防御态势.在北方,明朝还建立了一整套防御体系,并以封王、通贡、互市等手段,牵制蒙古诸部.
  明朝初期,蒙古三部不断发生战争.阿鲁台与本雅失里称雄鞑靼.成祖曾先后派使者去鞑靼,但本雅失里无意通好,杀了明朝使臣.永乐八年,成祖亲率五十万众出塞北征.明军大败本雅失里.明军遂回师东击阿鲁台部,阿鲁台部大败,于是年冬称臣.成祖先后共进行了五次亲征,除十四年是打击瓦刺势力以外,其余皆是征讨鞑靼部.
  明朝前期对蒙古的北征,虽然未能达到统一漠北的目的,但对巩固明朝统治、稳定北部边疆有着积极的意义.明朝攻克大都后,各地还仍有许多割据势力存在.洪武建国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全国的统一.洪武年间延续二十年之久的征伐,正是朱元璋为了消除北元对明朝统治的威胁.到永乐时期,形势已有很大变化.由于明军的一再打击和政府的怀柔政策,对来降的蒙古贵族、官员和头领,分别封以官职;对其首领封王.同时,由于蒙古内部的分裂、纷争,其力量已大大下降,对明朝所造成的威胁程度也已大大降低.但成祖多次大规模亲征,其目的就是使蒙古臣服.这种大规模用兵,虽然有其利益所在,但战争不仅影响了蒙古与内地的联系和双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连年征战.也使明朝的财力出现极大困难.
   北疆的防御
  明朝边防的重点是对付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从洪武初年开始,太祖就着力经营北方,派重臣加以镇守,以致“重兵之镇,惟在北边”.但当时明朝的国都在南京,太祖对远离京师的北方,又放心不下,于是就“酌周、汉,启诸王之封”,实行分封诸王的宗藩制度.从洪武三年开始,太祖陆续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地.洪武三年四月,首封秦、晋、燕、吴、楚等十王.十一年秦王就藩西安,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年燕王“之国北平”.以后随着诸王年龄的增长,纷纷就藩各地,分列在各个军事重地.
  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来看,边防的重点是蒙古势力,因此太祖沿长城内外,择其险要地区分封了九王:北平的燕王、大宁的宁王、广宁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大同的代王、太原的晋王、宁夏的庆王、西安的秦王、甘州的肃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傅险、控要害,佐以元侯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在长城沿线形成一道严密的军事边墙.而在各王的辖区,即成为明军北上的重要基地.以诸王守边,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捍御蒙古的南下,同时,“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也有利于明朝的久安长治.然而,到永乐时,这种诸王守边的局面因为成祖的削藩而遭到破坏.永乐年间,成祖还有足够的能力和才智数征漠北,但仁、宣以后诸帝,从各方面而言,都逊于太祖和成祖,因此除了宣德三年宣宗曾虚张声势巡边一次外,都不敢轻易巡边.尤其是中期以后,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微,北部边防更是陷于全面防御和退缩.尽管如此.明朝对北部边防并不敢掉以轻心.
  成祖以藩王即帝位后,首先把拥兵镇抚北方边境的藩王内迁.建文四年把驻宣府的谷王徙往湖广长沙.永乐元年,徙宁王于江西南昌.另外,又削弱代王、辽王等藩王的军事力量,减其护卫.这样,从总体上看,削藩有利于皇权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却造成北部边防的空虚.如洪武时,曾在长城以北设大宁卫、开平卫和东胜卫(今内蒙古托克托)等,使辽东和宣府、大同互相沟通.永乐元年后,由于藩王及卫所内徙,“自是,辽东与宣、大声援阻绝,又以东胜孤远难守,调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而墟其地”.与此同时,出于对蒙古用兵的需要,成祖又将靖难有功的将领派往边塞要地,直接统率节制军队.因此《明史》亦言:“帝(成祖)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到弘治时,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长城沿线,逐渐形成了九个军事重镇;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号称“九边”.并且每镇设巡抚都御史一人,总兵官一人,根据需要下设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等,分守辖区诸要地.
  除此之外,从洪武时起,明朝还在边地设置都司和行都司,如万全都司、辽东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山西行都司等,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下设卫所.这些都司和行都司与内地其他都司不同,它们除了具有军事性质外,还兼理民政,负责屯田、征收赋税等事宜,以加强对边地的管辖.另在蒙古的兀良哈部,洪武二十二年设立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在西北地区,也设置哈密卫、安定卫、沙州卫等.这些卫所皆为羁縻卫所,使在东北与西北构成两道屏障,以扞蔽蒙古的进犯和骚扰.
  总之,永乐迁都以后,“明朝以北京为中心,以九镇为重要军防点,以卫所等为网络,以长城为屏障和阵地,形成北部的严密防线”.
   瓦剌的兴起
  正统年间,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崛起.宣宗时,蒙古诸部战争频仍.宣德九年,顺宁王马哈木之子脱欢袭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悉收其部”.正统初,脱欢又杀瓦剌部的“贤义、安乐两王,尽有其众”.于是蒙古的瓦剌、鞑靼各部皆归脱欢统率.脱欢“欲自称可汗,众不可,乃共立脱脱不花”,脱欢自为丞相.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子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瓦剌军政大权均由也先执掌,不听脱脱不花号令,脱脱不花与也先各自遣使来明朝贡,明朝也都予以接纳,分别赏赐.也先在遣使向明朝贡的同时,逐渐扩张其势力.正统十年(1445)也先进攻哈密卫,次年攻入兀良哈三卫,瓦剌的势力自哈密向辽东发展,日益形成对明朝的威胁.当时许多官吏都认识到这一问题,力主警惕戒备,但当时王振擅权,也先阴与王振结纳,王振对北部边防不作任何战备措施,甚至还不断指使其亲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递年多造钢铁箭头,用瓮盛之以遗瓦剌使臣也,也先每岁以良马等物赂振及敬以报之”.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也先借口贡马减其值而分兵四路大举进犯,其主力由知院阿剌和也先率领,分攻宣府、大同,“塞上诸城堡多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
  大同败报传到北京,英宗在王振的鼓惑和挟持下,决意亲征.命太监金英辅佐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和张益等扈驾从征.随征的文武臣僚虽有数百人,但却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一切行动皆由王振专断.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既没有认真的战前准备,又没有周密的军事部署,诏下两日,英宗统率的五十万大军便匆匆出发了.大军“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寇亦佯避,诱师深入”.王振不管实际情况,盲目催促进军.
  八月初一日,明军进到大同,王振又欲进兵北行,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见形势不利,力请回师,王振不听,仍坚持北进.会前军败报踵至,“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出御,全军皆覆没”,同时郭敬也密告王振,如果继续北进,“正中虏计,振始惧”.八月三日,匆匆下令班师.初十日,明军退至宣府,瓦刺大军追袭而来.十三日英宗率军到达离怀来城仅二十里的土木堡.随从的文武官员主张“入保怀来”,而王振却以“辎重千余辆尚在后未至”,主张留待.瓦刺大军紧紧围困土木堡,明军无法移动.十五日,瓦刺军四面围攻,“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明军全线大溃.混战中,英宗被俘,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和张益等“数百人皆死”,王振则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捶死.明朝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土木堡之战,明军仓促出师,京军精锐毁于一旦,勇将重臣多人战死.明朝“遭遇到建国以来所未曾有的严重危机”.
  土木堡丧师,英宗被俘,朝廷震动,一片混乱.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商议战守之策,“群臣聚哭于朝”,不知所为.翰林侍讲徐珵主张南迁逃跑,遭到兵部侍郎于谦的反对,主张坚决抗御.朱祁钰以太后命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刷新内政,加强战备.
  是年九月,郕王正式登皇帝位(景泰帝),明朝更显稳定.同时,于谦又选派得力将领,增补关隘,加派援军,下令调集河南、山东、南京等地军队入卫,部署京城九门守军及城外防务等.十月初,瓦剌军又大举进犯.也先率主力骑兵三万掠大同,直冲紫荆关,知院阿剌率二万骑突入古北口.十月九日,也先破紫荆关,阿剌等军从赤城南下,两路向北京合围.于谦“身先士卒,躬擐甲胄”,出德胜门亲自督战,特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人人感奋,勇气百倍”.
  十一日,瓦剌军列阵西直门外,也先的本营设在土城.当夜,明军进击瓦剌军先锋于彰义门,杀敌数百人.次日,明军在各门外略有斩获.十三日,瓦剌军与明军战于德胜门外.于谦令大将石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明军奋勇砍杀,“亨挺刀单马进,独杀数十人”,瓦剌军大败,只好退兵营守.相持五日,瓦剌军“战又不利”,又怕四方勤王兵至,断其后路,遂挟持英宗北撤,退出紫荆关,京师解严.景泰元年八月,也先送还英宗,恢复与明朝的互市贸易,依旧例派遣贡使.
   鞑靼的复兴
  土木之变后不久,蒙古瓦剌部内部发生矛盾.景泰二年春,也先追杀脱脱不花,四年自立为可汗.六年,也先又被阿剌知院杀死,致使内部分裂,瓦剌部势力逐渐衰落.鞑靼部却从此强盛起来.当时鞑靼各部以孛来最强.成化元年,孛来与小王子、毛里孩等先后进入河套地区,驻扎下来.成化六年,癿加思兰、孛罗忽、满都鲁等部也入据河套,河套成为其骚扰内地的一个主要基地,当时被称之为“套寇”.明廷虽派兵对其进行打击,但“去辄复来,迄成化末无宁岁”.弘治年间,鞑靼部的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势力大增,“渐往来河套,出没为寇”.正德末年,达延汗死后,蒙古各部又一度分崩离析,但到嘉靖中期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时,势力又兴盛起来,不断率其部众骚扰延绥诸边.嘉靖二十五年三边总督曾铣上疏请复河套,加强北方防务,这个建议得到首辅夏言的支持,但严嵩为了扳倒夏言,他把计划收复河套的曾铣说成是“以好大喜功之心,而为穷兵黩武之举”,借此杀了曾铣和夏言.从此,明朝廷内再无一人敢言收复河套事,俺答入犯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再次举兵大举南下,攻掠大同,明军一触即溃,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八月,俺答移兵东去,由蓟镇从间道攻古北口入犯,长驱直入,掠怀柔,围顺义,到通州,直抵北京城下,“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火日夜不绝”,京师大震.兵部尚书丁汝夔急忙部署防守京城事宜,然而当点阅京军册籍时,发现“是时册籍皆虚数,禁军仅四五万,老弱半之,又半役内外提督大臣家不归伍,在伍者亦涕泣不敢前”,于是只得急调宣府、大同、辽阳、蓟州诸镇兵入辕,“大同总兵咸宁侯仇鸾、巡抚保定都御史杨守谦等,各以勤王兵至”.当时明朝集合了五万援军,但却未及储备粮秣,以致军粮缺乏,当援军会集京畿时,“制下犒师,牛酒诸费皆不知所出.户部文移往复越二三日,军士始得数饼”.仇鸾虽率大同兵二万入京,世宗又以他为平虏大将军,统率各地援军,但却不敢出战.兵部尚书丁汝夔也“恇扰不知所为”,束手无策,只好闭门坚守,城外任俺答部焚掠.当政的严嵩认为俺答是抢食贼,不足患,“饱将自去”,暗示将官“惟坚壁为上策”,世宗也准备以“皮币珠玉”去向俺答求和.这样,明廷任凭俺答的军队在城外肆意掳掠达八日之久,最后俺答仍由古北口故道退去.因为这年是庚戌年,故史称“庚戌之变”,明朝又经过一场惊恐,度过一次危机.
  俺答退兵后,于这年十二月遣使到宣府、大同,请求通贡,次年三月又遣使至宣府求通贡市.世宗准许先在大同开设马市,后宣府、延绥、宁夏诸镇也准许开市,每年两次.但一年之后,嘉靖三十一年初,俺答部又在大同边境骚扰,于是世宗下诏停罢马市,以致边境战事又起,明朝京师多次戒严.如嘉靖三十三年秋天,俺答部“攻蓟镇墙,百道并进,警报日数十至,京师戒严”.四十二年冬,大掠顺义、三河,京师戒严.
  直到隆庆初年,形势才有所好转.随着明朝改革活动的展开,对九边的建设日益重视,边防因之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蒙古贵族的入犯明朝,又往往遇到坚决抵抗,损伤颇多,再加上蒙古草原在经济上对内地的依赖关系增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蒙汉人生活的需要,都更加迫切要求互市贸易,以换取布帛粮米和生产工具.在这种情况下,遂出现了“俺答封贡”.
  隆庆四年,鞑靼内部再次发生矛盾,俺答汗与其孙把汉那吉因争夺“三娘子”为妻而翻脸.三娘子原为把汉那吉之妻,俺答见其貌美,夺为己妻.把汉那吉恚恨,遂于是年十月率妻子等十余人降明.大同巡抚方逢时接受其投降,并报告宣大总督王崇古.他们共同上疏极力主张乘此机会优待把汉那吉,“因与互市”,采取安抚政策.王崇古的建议在明朝大臣中意见很不一致,“朝议纷纷”,但是得到了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的支持,王崇古的主张遂获批准,诏授把汉那吉为指挥使,赐绯衣一袭.时俺答势孤,又看到把那汉吉受到明朝的优待,于是遣使向明朝请开互市.
  隆庆五年(1571)二月,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提出了具体处理封贡、互市事宜的八条建议.“封贡互市”主张提出后,“朝议复哗”,张居正毫不犹豫,仍全力支持王崇古的主张,明确指出封贡通市有互利,在他的坚持下,封贡互市的主张“才获通过”.于是,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余蒙古诸首领也被封为都督同知、指挥同知、千户、百户等职.又根据王崇古的建议,恢复贡市,蒙古与内地经济交往得以正常往来.从此,四五十年以来不断南犯的俺答,“事朝廷唯谨.部下卒有掠夺边氓者,必罚治之”.
  万历十年(1582)俺答死,由其子黄台吉袭封顺义王.万历十四年黄台吉死,其子撦力克袭封.俺答妻三娘子,在俺答祖孙三世中,“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明朝政府封他为“忠顺夫人”.在“俺答封贡”到三娘子掌权的数十年间,明朝与蒙古一直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
  明朝从建国以来,就不断受到蒙古的骚扰,延续了二百余年.明政府虽把对付蒙古势力作为边防的重点,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无论是进取,还是防御,却都一直未能消除明朝北方的祸患.然而,俺答封贡后,北部边疆各民族却友好相处,“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明朝北方形势的安定和这种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人魏源曾对此作过较为公允的评论:“高拱、张居正、王崇古,张弛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论述极为深刻.

前期当然是明朝较牛,蒙古以朝贡形式保持贸易,冲突时有发生。土木堡之变后,双方基本上是拉距战,瓦刺之后鞑靼兴起,俺达汗臣,双方开始互市。之后几本上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