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次和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24:57
中国古代史第一次和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史第一次和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史第一次和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史第一次和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应该说各个时期都有民族融合,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据载,雁北一带上古属冀州,春秋时为北狄所居,聚居的少数民族有林胡、楼烦等部.战国时,赵国的势力扩展到这里,赵武灵王曾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当时雁北一带为少数游牧部落居住.
  到秦统一时,一直处于北方的匈奴成为秦的强敌.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防匈奴.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下,武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强盛.它灭东胡,败浑庚,征楼兰,拥骑兵三十万.西汉初年,连年侵入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成为边境的大患.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被冒顿骑兵四十万围于平城,用陈平秘计才算解围.至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西汉政权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任其在边境地带肆虐.当时的雁北一带,居民是极其有限的.除平城外,大约只有马邑一座小城.到汉景帝时,由于经济上的逐渐繁荣,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汉与匈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匈奴只能“小入盗边”.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汉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遣马邑人聂翁壹诱匈奴主力,准备一鼓聚歼,不幸谋泄未成.从此就拉开了讨伐匈奴大战的序幕.之后的二十多年,汉派将军卫青、霍去病连续三次讨伐匈奴,大败之.匈奴内部分裂后,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远逃荒漠.不久首领郅支单于被汉击杀.从此匈奴亲汉,北方边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匈奴降汉后,汉安置降众于朔方(内蒙)、云中(雁北)一带,称为属围.
  此后,西晋时期的十六国大乱,雁门一带被一部新起的少数民族——鲜卑部占领.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应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东胡鲜卑族本来是居住在辽西的一个少数民族,东汉桓帝时,檀不愧建国.檀不愧死后,部众离散.魏晋时,鲜卑部宇文氏,慕容氏,拓拔氏相继兴起,这些部落乘中原大乱之机,纷纷出兵侵占中原,建都立国,如慕容部建前燕,宇文部建北周,拓拔部建魏.当时的雁北一带较长时间都为鲜卑拓拔部占领.拓拔部正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阶段,完全是游牧部落,居并州塞外.此时黄河流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塞外高原在这些游牧部落的统治下的经济也不可能发达.
  西晋初期(310)晋朝封鲜卑首领猗卢为代公,割刭领以北地(代县勾注山以北)给猗卢.314年进封代王,建都盛乐(呼市南).之后鲜卑内部混乱,互相残杀.直到333年什翼犍即代王位,统一诸部,又开始强盛起来,但不久被前秦苻坚击败,逃漠北.386年什翼犍孙拓拔圭继代王位,改国号魏,他东攻西掠,南伐中原,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占领了黄河以北,398年建都平城(大同).次年称帝(魏道武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从此,鲜卑部又在雁北定居.
  北魏建都平城后,雁北一带出现了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桑干河两岸又开始建立城邑.天兴中(398-404)置恒州(雁北一带)领八郡、十四县.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据《魏书》载:跋谓毗曰:“垒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甘,各相劝励”(《北史·和跋传》).燕风出使前秦时对苻坚说,魏:“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云中川自东川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这些片段的记载说明,处于畿内地的雁北地区生产是大发展了,这一时期,鲜卑族又与汉族人民逐渐融合,这种状况大约维持了一百多年.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着北魏的衰落,雁北一带由畿地再次变成了边疆,处于鲜卑北方的柔然逐渐强盛.魏在外长城设怀荒等六镇防柔然.孝昌中年(526)柔然陷恒州.魏只好把雁北各州、郡、县寄自肆州(忻州),从此,塞北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北齐时,虽然再次统一北方,但由于时间短促(仅20余年),经济未来得及恢复.恒州一带又被灭柔然而起的突厥部占领.公元563年,突厥与周通婚,出骑兵十万,自恒州分三路进关,合周兵攻齐晋阳,突厥沿路大掠,人畜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