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的破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1:47:47
礼乐制度的破坏

礼乐制度的破坏
礼乐制度的破坏

礼乐制度的破坏
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当周天子孱弱、诸侯卿大夫强大的时候,礼乐制度开始被破坏.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其实礼乐制度一直影响中国的思想文化,“如果说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那么孔子就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李泽厚《华夏美学·第一章礼乐传统·二“乐从和”:情感与形式》]”孔子的儒家思想讲究仁爱、伦理、修己、道义、理性、中和、学习、重教育,这些都与“礼”息息相关.孔子极重视礼教,认为人应当严格遵守礼数,统治者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被统治者“不学礼,以无立”.他用仁爱伦理的态度来看待音乐,评价六代乐舞中的《大武》为“尽美矣,未尽善矣”,对其中充斥的暴力内容给予否定.只有尽善的音乐才能挖掘出尽美,而尽善则要靠礼来修养.孔子的“重教育”将其礼乐思想教授于人然后保留延续下来.
  礼乐制度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及音乐格局,它作为统治阶级利用音乐来左右政治的利器控制中国近两千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