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37:11
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②(有利于)依法治国

《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体味文化
(1)文化无处不在(2)文化无时不在(3)不同区域有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的类型:村落文化环境,乡镇文化环境,都市文化环境。
2、文化是什么? 含义
“文化”——我们讲得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全部展开

《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体味文化
(1)文化无处不在(2)文化无时不在(3)不同区域有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的类型:村落文化环境,乡镇文化环境,都市文化环境。
2、文化是什么? 含义
“文化”——我们讲得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与“文明”接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3、理解把握文化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产物。
文化现象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
(2)文化是精神的,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1)文化的分类:按照性质划分。
先进健康文化 落后腐朽文化
(2)文化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对 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反之,则阻碍。
6、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1)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迸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7、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或者辨析题:有人说: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经济发展了,文话也就发展了。)
(1)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结合课本第十页的第一个“专家点评”。)
8、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的挑战?)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
(1)特定的文化环境 (2)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方面。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等,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辨析题:有人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法选择的。这种观点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A,人的主观能动性。B,人们应当提高识别先进与落后文化的能力。自觉地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如何塑造人生?(或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5,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
(1)文化的多样性的含义:。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表现: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深邃超世的宗教信仰、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形形色色的礼仪禁忌等各方面
3、、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5、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6、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 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文化交流的原则: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
8、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课本强调的主要途径:
A、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B、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C,教育。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9,在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0,,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的表现
(1)传统习俗: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含义,影响,地位)见课本39页。
(2) 传统建筑: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含义,影响,地位)见课本40页。
(3) 传统文艺: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含义,影响,地位)见课本41页。

(4) 传统思想:包括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含义,影响,地位)见课本41页。
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与时俱进,因时而变。见课本42页。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见课本42页。
3、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3).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 教育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B,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C,教育能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4、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创造精品文化的必由之路。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我如何去重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②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③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④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⑤并且进行积极创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溯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雏形形成、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文化形成)、汉儒家学说树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中国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宋元明、明清日益没落) 共七个阶段。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原因
见证: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指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4、中华文化在明清衰微的原因:封建统治的没落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实用性和整体性) ,
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即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包容性。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各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4、爱国主义的地位和特点
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5、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意义和做法
原因、意义: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1、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6,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主心骨是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 4、必须与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呈现多样化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发展。
2、文化生活中的喜和忧的现象
喜: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
迎合低级趣味
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忧原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3,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 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4、什么是大众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标准: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5、怎样发展大众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一个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贴近”、“三创新”: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种思想和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 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 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
6、区分“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和不同的解决方法:
落后文化是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应该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XXX”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态度: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7、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1)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2)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4)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和地位:
地位: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特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9、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楼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中国先进文化探索的历程: 明确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先进文化。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重振中华文化的重要转折点。
3、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5、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6、发展先进文化,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A,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B,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国立党之本。
C,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相统一的。
7、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大文明的关系)
三者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指导。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是:
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的地位: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0、发展先进文化的本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过程。
11,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12、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的参与过程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收起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2、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
(2)文...

全部展开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2、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
(2)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为人们提供了大批量的文化产品
(3)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得文化产品
3、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
“喜”的表现: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表现:
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4、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
应全面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5、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特点及原因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5、大众文化的含义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广大人民,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方向问题;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性质问题;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形式问题。
6、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二框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当今,各种各样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应看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因此,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框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近代中国历史结论
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表现:
(1)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正确的方向
(2)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3)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3、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基本特征: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民族性、科学性、群众性
4、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5、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和必要性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相统一的。
6、为什么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7、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8、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发展和繁荣只能立足于这个伟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因)
必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重要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求: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
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过程。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在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5、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具体要求略)。
(3)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具体要求略)。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一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因)
必要性:
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原则)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要性)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第二框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1、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什么是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3、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4、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5、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6、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2)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1、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