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28:05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
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09年中考已考)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⒈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了解).
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⒊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标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④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⑴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⑷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09中考已考)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①大跃进: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结果: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原因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⑵失误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⑶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⒈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
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⒋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和城市改革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⒉农村的改革: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此后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⒊乡镇企业的崛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⒋城市的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⒌民营企业的勃兴: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作用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⒈(1984年)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⒉(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⒊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
⒋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①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②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13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标: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⒈法制建设的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⒉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⒊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⒋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⒉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
课标: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①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②管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⒉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③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课标: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⒈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⑴构想: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⑵实践: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③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第18课 国防建设
课标: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⒈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1949年).建立目的:巩固国家政权,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保护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建设.
⒉科技强军:①1956年,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决策,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②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③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创建.10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④80年代以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成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第19课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课标: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⒈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
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0课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课标: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
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⒉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密切和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国际斗争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课\x09\x09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略)
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1)成立标志——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注意,不是国务院)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全部展开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课\x09\x09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略)
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1)成立标志——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注意,不是国务院)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A、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两半”社会),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的发展方向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5月
(2)谈判的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
(3)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4)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给西藏的发展逼视来了光明的前途。
第二课\x09\x09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
1、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开始:1950年10月,司令员:彭德怀。
(3)结束:1953、7,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4)意义:A、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B、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C、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5)主要英雄人物及事迹: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黄继光——用胸口堵机枪
(6)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到1952年冬)
(1)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内容: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镇压反革命运动(略)
第三课\x09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1)制度依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时间:1953——1957年
(3)重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年项目为中心,以694年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取得的成就: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②重工业从无到有;③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
(2)内容: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4)意义:从根本上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两大失误)
1、“大跃进”运动
(1)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2)表现:农业中的浮夸风和工业中的全民大办钢铁
(3)影响:积极: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建成了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消极: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一些地区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片面强调发展钢铁工业,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2、人民公社化运动(性质:政社合一)
影响:它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五课\x09\x09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1)“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打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
(2)“两弹元勋”邓稼先——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炸成功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献出生命,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4)雷锋——助人为乐的楷模;毛泽东曾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上述人物的共同点:都处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都具有乐于奉献精神。
第六课\x09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1966——1976)
(1)原因:毛泽东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错误判断
(2)冤案:刘少奇含冤去世(1969年),为共和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3)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集团和“四人帮”。 (林彪集团覆灭标志:“九一三”事件; “四人帮”: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4)“四五”运动:1976、4、5,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百万群众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运动。“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粉碎“四人帮”(1976.10)
(6)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7)影响或后果:A、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浊发展水平的差距。
(8)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第七课\x09伟大的历史转折
1、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
2、真理问题标准的讨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1)时间:1978年12月 (2)地点:北京
(3)会议内容: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拨乱反正。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了入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议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着重理解此次会议的转折意义)
4、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它的提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八课\x09\x09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1)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四川实行 “包产到组”
(2)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3)特点: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4)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深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多种经营);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所有制结构:国家重新明确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积极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国家还发展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政策。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极大的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大多数企业摆脱了困境,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厦。
第九课\x09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2)提出:1979年4月,邓小平
(3)建立的过程: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建立经济特区;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经济特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时间最晚、位置最南的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意义(作用):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的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大潮。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建立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经济开放区
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2年起,开放5个沿江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13个边境城市,至此,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对外开放的影响:A、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持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C、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十一课\x09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直接选举范围:县和县以下)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各级政协)
(2)基层民主:居委会和村委会
2、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核心:《宪法》;
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十二课\x09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中共十二大(1982、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的提出:邓小平
2、中共十三大(1987、10)——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
内容:A、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C、明确提出了判断是非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5、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把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6、中共十六大(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十三课\x09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2)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在区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必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本利益。
2、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建立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的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措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进行改革,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表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第十四课\x09“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的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提出的依据: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妇,尊重历史和现实。
(4)内容(含义):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意义:“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提出,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回归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3)管理:成立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首任行政长官:分别是董建华和何厚铧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第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二: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第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作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原因:中国共产党史为了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结束海峡两岸多年来紧张的军事对峙和人力隔绝局面。
(2)意义: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加深了台湾人民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大陆的了解,还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第十五课\x09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国防建设)
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四个军种:陆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
(2)人民海军:建立——1949年建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发展:先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3)人民空军(共和国的“空中保护神”): 1949年空军司令部成立。
2、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
3、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1)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职责:保卫祖国、经济建设、抗灾抢险等
第十六课\x09朋友遍天下(我国的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代表时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
(1)召开:1955、4,29年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会议内容(性质):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倡议,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
2、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我国能恢复席位的原因:
第一,我国的国际地拉提高(根本原因),
第二,联合国要求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第三,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有力支持
(2)意义: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定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中美、中日建交(1979;1972)
(1)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
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2)中日建交: 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交
4、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1)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两个方面。(参加APEC;加入WTO)
第十七课\x09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1、“两弹”的成功研制
(1)原则: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2)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有核武器的国家。
(3)氢弹: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4)导弹: 1980年5月,第一枚洲际导弹试验成功。
2、航天技术
(1)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世界第五个国家
(2)我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3)2003年5月,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飞行员  杨利伟)
3、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
袁隆平,培育杂灿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医疗技术:我国的针刺麻醉、断肢再植,大面积烧伤治疗,切除大肿瘤等领先世界
4、“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863”计划(发展高科技的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把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重点。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家庭上网工程”
第十八课\x09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
(1)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育改革的重点: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3)教育的法律保障:《义务教育法》、《教育法》
(4)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全社会开展了实施“希望工程”活动。
(5)提高教师地位:从1985年起,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2、体育
(1)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成就:A、1959年,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压得男子单冠军,为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x09B、1981年,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赛上七战七捷夺得世界冠军\x09C、1984年,23届奥运会,夺得32枚牌,突破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为零的纪录。许海峰夺得我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x09D、2004年,28届奥运会上,夺得32枚金牌,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二名。\x09E、2001年我国申办奥运会成功,2008年成功举办了29届奥运会。
第十九课\x09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1、文艺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优秀影片:《开国大典》等;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
第二十课\x09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1、改革开放带来了人民生活的巨变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表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大变样;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
2、民族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国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后,又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代表人物:当代焦裕禄孔繁森,新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蒋筑英,活雷锋徐虎等
出现一些文明城市如唐山,大连,和文明村镇如江苏华西村
第二十一课\x09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就业制度的改革成就: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范围扩大,就业的服务体系形成,就业的观念发生改变。
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