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4:26:48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贵州省金沙县沙土中学 游永辉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初中方法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给他们搭建表现自我能力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并一步步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总结.让他们尝到知识的甜美,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一种愉悦的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每一个设想、思路都给以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要通过讨论、评价、启发、激励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要把功夫用在“导”字上,引导、诱导、指导,导方法、导技巧、导规律.凡学生所能之处,教师一概不包办代替,在课堂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出神入化的方法去点拨、诱导学生思考,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讨论,去尝试,去归纳总结,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当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时,求知的课堂就会变成智慧的乐园,他们就会在自己喜爱的天地里海阔鱼跃、天高鸟飞地奋斗一番.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思维教育的同时,应多鼓励学生用新方法、新思路,拓宽思维领域,以克服思维的呆板性,促进灵活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维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 注意专题研究,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利用书本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如归纳辅助线作法:在学完平面几何《梯形》一节后,学生认识到如何添加梯形辅助线是证题解题的关键,故在教学中“以梯形中辅助线添加方法”为发散点进行专题讨论,以各种题型为对象,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六种辅助线的添加法,学生在归纳总结中既掌握了知识、习题解法规律、技巧,同时从多角度、多方位研讨了辅助线的作法.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严谨性,它追求合谐、完善、富有挑战性.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善思的特点,设置专题,巧造发散点,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3 提倡“各抒已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科学思维的素质之一,批判性往往是与严谨同生的,它是创造的主线.“各抒己见”的过程实际上是对问题重新认识的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站在新的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肯定、否定到反思原先思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2.4 灌输变换思想,培养学生灵活性.思想变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从某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方法出发加以,或围绕着某一典型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变换思想,变换方法的集中训练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用变换思想来改变题型结构的习惯和能力.
2.5 寻求一题多解,挖掘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也是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思维训练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探求,可使学生把教学知识、技能及方法和隐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串联,使之网络化、规律化,同时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矛盾转化规律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2.6 建立数学模型,养成数学思维的创新.21 世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会学习,会思考的人,而会学习,会思考必然要从学生时代抓起,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未知事物的求学者、探索者,光教会学生用比较法、观察法、发现法、求异法、逆向思维法,我认为还不够,建立数学模型,养成数学思维的品质才是未来数学教师的着眼点.笛如尔说:“万物皆数.”这话有点过大,但他却奠定了解析几何的发展.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每日一题———思维训练题,每日一问———由学生自己提问题,班级学生共同解答,学生的问题中有许多不属于数学思维范畴,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有些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合理建立数学模型.
2.7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3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素质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
数学实践课的开设应以课程形式出现,应区别于以往的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目的,活动内容上不但要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又要保证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设计要遵循灵活、开放的原则,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极广泛的应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既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和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学校开设每一个科目都有各自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数学科目就要根据本科目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科目特点,开展素质教育.数学教师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更新理念、改革教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科技强国的高素质人才.
4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事物的底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关键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将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们对学习就没有热情,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上自立自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4.1 学会阅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掌握预习的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4.2 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去讲.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4.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特别是在图形的折叠等内容时,更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试验———观察———猜想———论证”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白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
4.4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养成反思的习惯.
4.5 学会“复习”.给学生介绍复习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当天的课后复习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系统复习.
5 是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阶梯”.心理学认为: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帮助人们获得成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认知、数学实践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对数学学习的坚持性和情绪调节,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正如美国马尔腾所说:“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1 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胜心,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体验成功刺激的群体,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有必要的.比如:学习《图形的密铺》后,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2 进行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过程等作出积极的评价.我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等;在作业的错误地方下面划线并批注,以引起学生注意.单元测试采用师评与自评,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借分”,但必须“双倍偿还”;也可以申请补考,进行“延迟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