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时学情分析应该放在哪一步?是放在说学法教法中,还是单独列一环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5:16:43
说课时学情分析应该放在哪一步?是放在说学法教法中,还是单独列一环节?

说课时学情分析应该放在哪一步?是放在说学法教法中,还是单独列一环节?
说课时学情分析应该放在哪一步?是放在说学法教法中,还是单独列一环节?

说课时学情分析应该放在哪一步?是放在说学法教法中,还是单独列一环节?
放在一起或者单独列出来都可以,因为学生情况限定了你的授课难度、授课内容和方法,只要有涉及就行.下面给你一个样本,是我比赛时用的,获得二等奖,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与地坛》说课稿
说课人:刘阳 新郑二中分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围绕以“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为重点的单元学习要点,我们本着学生已经在教师的两篇课文的讲读教学下,来充分认识这篇课文的地位与价值,它完全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能力的一篇典范之作.该篇作者史铁生将十五年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感受,用他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们的学生.这种传达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会从某一点入手,找到与作者心灵触动的契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的学习过程.这种沟通其实正是学生开始学会从自己的个体需求去阅读、去学习.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每一位血肉之躯.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是否已珍视与母亲共处的每一天.这种情感撞击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宝贵的东西,他足以唤醒学生阅读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去自我寻找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提高研究性阅读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品位作者沉静、细密、抒情的语言.
2、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对生与死的感悟和对母爱的感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与地坛》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对于十六七岁学生来说,“生与死”这种哲学性问题是很遥远的,也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将本篇课文的难点定为: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
《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着哲理和感情的散文,它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情义浓厚,文辞优美.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体会,完成情感的自我升华,很显然要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读”的方法,各种形式的品读是这次教学始终贯之的.只有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品读语言,和作者对话,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达到人文合一的效果.在各种品读形式中,朗读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特色的方式之一.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操.
在“读”的同时,我还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五、说学法.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具有开放性,要求贯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原则.高一的学生虽然在思维上还不成熟,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课前自学和课堂品读、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充满感情的讲述和设计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来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感悟母爱.
六、说教学过程
一、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平常,我们常常抱怨命运对我们的不公平,为什么不给我一张漂亮的脸蛋,有了漂亮的脸蛋,又抱怨为何没有更聪明的头脑,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等等,我们总是没有学会感恩,没有学会感谢现在的美好生活,感谢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感谢周围存在的许多东西……如果有一天,就在你们如此青春欢畅的时候,突然失去了一条腿或者一只手,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会恐惧害怕吗?
学生发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史铁生他在生命最灿烂,最狂妄的年龄——21岁,忽然瘫痪时,面对生与死,他又有怎样的感悟,又是什么给了他生命的真谛.
设计依据: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健康的,因此,他们很难理解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对残疾人抱有歧视鄙夷的态度,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课文的导入是为了拉近作者与读者(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残疾人的心理有一个的初步的体会.
二、简介作者,走进内心.(介绍史铁生生平,尤其是他的病痛,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索.)
三、进入课文.
1、 自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置身于其中,看到了那些景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解决方法:化为小问题,阅读提炼,互相讨论.(学生回答以书上原句为主.)
2、自读第二部分.提供阅读思路:地坛给予作者的感悟仅仅是外在的力量,究竟是谁给了他生存的启发,成为他走上文学之路的精神支柱.仔细阅读第二部分,试着去体会母亲的种种心态.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初读课文可能不能够十分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所以先让学生听教师范读,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让学生跟着默读课文,可以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提问:(1)母亲在我独自跑到地坛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
(2)我是如何体味母亲的用心良苦及无视这份真情?
(3)母爱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呢?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幕或者哪一细节呢?(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依据: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力和情感的表达力,通过前面对语言文字的多次品读,学生也大致感受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郑逸农老师曾说:“使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学生就会擦出思维的火花.同时,让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体会,从来产生深层次的感情.当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后,他们的思绪就会非常活跃,此时,即使是平常非常调皮的学生,在讲述自己母亲的时候,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因为他们流露的是内心最真实最原始的感情.
四、阅读反馈,挖掘情感.
点拨1:成长中的我们是否都曾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可否为我们讲述与母亲相处的感人情节亦或是遗憾、亏欠、内疚的生活画面?
学生各抒己见:珍视你与母亲相处的每一天 .
点拨2:能否用一两句话形容你心目中母亲的形象亦或是你如何理解母爱的伟大?
上一个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出来,这里再联系自身经历谈一谈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水到渠成的.
总结:有了地坛的自然力量再加上母亲的人性给予,史铁生终于闯开了一条成功之路.
五、作业:
在刚刚的“阅读反馈”环节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意犹未尽,好像还有很多话想要说出来.那么我们就把这激情诉诸笔端:请将你刚才的感触写成一篇读后感:《地坛给我的启示》,字数不限,但是要写出真情实感.
拓展延伸:通过作业写读后感《地坛给我的启示》适时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文能力.
六、板书:
地坛 珍爱生命
\ / 体味人生
“我”----[
/ \ 要有坚忍的意志
母亲 要理解他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