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炮台的历史请快一些,简洁一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21:14:12
戚继光炮台的历史请快一些,简洁一些

戚继光炮台的历史请快一些,简洁一些
戚继光炮台的历史
请快一些,简洁一些

戚继光炮台的历史请快一些,简洁一些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出身在将门,受父亲教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正直的文武全才的军人.当时,中国的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 侵扰,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十六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17岁那年,他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戚继光一上任,摆在他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倭寇为患.
倭寇是指日本内战中的一些残兵败将,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从十四世纪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们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一带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倭寇越来越猖狂,他们与中国沿海一带的土豪奸商相勾结,有的甚至深入内地,攻陷州县,倭寇成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祸害.
1555年,由于戚继光在山东抗倭寇有方,朝廷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这里是倭寇活动的中心地区,戚继光组织了一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军队.他还根据中国南方沼泽多,倭寇又惯于用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这是和敌人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在战斗中,戚继光的军队先以火器、弓箭作掩护,敌人进入百步之内发火器,进入六十步内发弓箭,敌人再进,便用“鸳鸯阵”冲杀.
这支四千多人的新军,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精通战法,军纪严明,战斗中屡战屡胜,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称这支军队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数千人,驾一百多支战船,大举侵犯浙江台州地区,戚家军闻讯,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全捷,全歼敌人.从此倭寇闻风丧胆.因为戚继光的英勇善战,军功卓著,很快得到升迁,转战到福建.
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战争节节胜利,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日趋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戚继光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
参考资料:哈哈
回答者:sanvnei120 - 试用期 一级

戚家山巅风云急
1940年7月17日至21日,数千日军从海、陆、空进犯镇海口,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在今北仑小港戚家山与日军展开血战,双方冲锋肉搏10余次,阵地七度易手,最终将日寇赶下大海。是役共击毙日军近400名,伤六七百名,日酋萍乡月蜀切腹自杀。我抗日官兵阵亡600余名,伤580名。这是中国抗战史海防战役中第一次大胜日军。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明朝时戚继光为抗击倭...

全部展开

戚家山巅风云急
1940年7月17日至21日,数千日军从海、陆、空进犯镇海口,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在今北仑小港戚家山与日军展开血战,双方冲锋肉搏10余次,阵地七度易手,最终将日寇赶下大海。是役共击毙日军近400名,伤六七百名,日酋萍乡月蜀切腹自杀。我抗日官兵阵亡600余名,伤580名。这是中国抗战史海防战役中第一次大胜日军。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明朝时戚继光为抗击倭寇屯兵演武的戚家山,在数百年后的1940年,又成为中国军队抗击日寇的主战场。由于种种原因,知道这场战役的人不多,甚至连当地的年轻人也少有知晓。而这场战役,曾被誉为“浙东台儿庄战役”。
昨天,记者与镇海区文化建设办公室和史志办公室的有关专家,以及亲身参加过这次战役的老战士、亲眼目睹过日军暴行的当地百姓一起,来到了当年的抗日战场———戚家山巅,一同追忆那血与火的一幕
抗战老战士任根德(右)来到新落成的“七一七戚家山抗日纪念碑”前缅怀先烈。
1
如今的戚家山草木葱郁,一片宁静。从山脚拾级而上数米,便见矗立的石柱牌坊,犹如顶天立地的壮士。牌坊正中“戚家山”三字苍劲有力,系由曾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戚家山上难忘历史,小浃江畔共仰千秋”,石柱上镌刻的两行字,寄托着后人的崇敬和追思。
“打仗的地方在山那一边,我们从这里上去!”参加过当年战斗的任根德老人拄着拐杖,走到最前面。近段时间,他已几次上山了———就在本月初,山上立起了纪念碑,他是发起者和出资人之一。
灼人的阳光直射山间,就在我们为众位老人的身体担心时,他们却不停地说着战斗往事和日寇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
“日本鬼子太没人性了,我亲眼见他们把村里的房子都烧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点也没忘!不要说是你们,其他人要到这山上来看看,再热的天我都心甘情愿带他来!”78岁的宋友康老人激动地说。
“看!你们看那个山头!”将到山顶,任根德老人没顾上擦把汗,便急切地指着对面一个满眼绿色的山头。
“那就是当时的104高地,是我们跟鬼子争夺最激烈的一个山头。鬼子用军舰炮轰,用飞机扫射,最后用重迫击炮轰,阵地被鬼子占了,我们晚上再夺回来,白天修工事,这样失而复得好几次。鬼子有飞机大炮,我们只有几门迫击炮,部队伤亡很重,有个连就剩9个士兵,可他们没一个后退,个个是咱中国的好男儿。”时任国民革命军194师1127团准尉司书的任根德越说越激动。
“以前不少村民在山上劳作时,都捡到过子弹壳,可以想象当年战斗的惨烈。”任根德的一席话触动了众乡亲的记忆,山冈上,烈日下,老人们又一次说起那段岁月的悲壮与苦难。
2
来到戚家山山顶,记者看到一块于本月初立起的“七一七戚家山抗日纪念碑”,这块由北仑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小港蔚斗小学校友会竖立的、高达3米的石碑,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战役的经过。碑后有个石亭,名为胜利亭,是几年前就建成的。
“胜利亭建了好几年,可亭子没有说明这里究竟发生了怎样一场战斗。今年正值抗战胜利60周年,更要让后人知道那段历史,莫忘国耻。”碑前,任根德老人说。
在小港蔚斗小学校友会的发起下,由北仑区文管会出面组织立碑。消息传开,立即引起了老人们的强烈共鸣,退休老同志张永祥、刘根法等倾力资助。
站在这块“抗日纪念碑”前,85岁的老战士任根德和小港的众位父老乡亲有太多的感叹,他们清楚地记得65年前同样炎热的夏天,这座山上日军与我方士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装备上处于劣势的中国军队士兵,高唱着《大刀进行曲》,与有飞机、军舰、大炮作掩护,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反复贴身肉搏,在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将来犯的日寇赶下大海。任根德老人说:“为立这个纪念碑,我们花些钱心甘情愿。为了这片土地,那么多战友倒下了,现在,我活在这片和平美丽的土地上,纪念他们天经地义,传诸后世也是职责所在。”
碑的另一面,镌刻着由严水孚、任根德两位老人撰写的碑文:“小港地处镇海口南岸,与招宝山成犄角之势,雄关天设,乃浙东门户,海防重镇,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战争达数百年,小港人民深受战祸之苦罄竹难书。”碑文概述了戚家山血战始末,记下了我抗日军队同敌殊死搏斗的壮举,记录了不屈的宁波人民同仇敌忾、支援前线的义举,也永远地记下了日寇犯下的罪行:“(日军)自登陆后沿途纵人,烧毁青峙、林唐、小港、港口、沙湾头、江南道头等村镇近20个,焚烧民房5370间,杀害我同胞166人,造成千户家庭流离失所,孤儿难童上百……”
站在山顶眺望,甬江两岸小港与镇海高楼鳞次栉比,码头吊臂摇曳,生活在和平中的人们,正为建设这片土地辛勤劳作着。也许只有了解了那段历史,才会真正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对这片洒满鲜血的土地,心底也倍感崇敬。
戚家山,一座英雄的山,浸染了烈士的鲜血,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3
“鬼子打过来时,那些炮台发挥了不小的威力。走,去看看!”从戚家山下来,已汗湿衣衫的老人们又主动提出建议。
我们去的宏远炮台,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936年又进行了改造,保留了两座克虏伯24厘米口径大炮,同时增加了两座钢筋混凝土炮台,设有17厘米口径大炮。沿一条水泥小道,便可直上炮台遗址。小道一拐弯角,立着一方全国文物保护标志牌。任根德老人坚持要看完碑后关于炮台的记载文字:“炮台的历史我清楚,我要看看有没全都写对。”
如今的炮台,除了大炮已不在外,遗址基本保存完好,就如我们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岿然不倒。走进圆形炮台,墙壁内侧的弹药匣依然排列整齐,一个个墙孔、坚壁上凸出的断石,仿佛向世人诉说着它见证过的苦难。
“1940年7月16日凌晨,日本军舰轮番开始炮火进攻,我们用威力巨大的大炮猛烈还击。天亮后,鬼子把军舰退到外海,动用12架飞机投炮弹,主要火力集中对付这个炮台,以致几门大炮受损,不能正常发射,山顶的探照灯台也被炸毁了。到17日凌晨,鬼子在大炮掩护下,偷袭登陆了,这就有了连续5天的戚家山血战。”任根德回忆道。
“抗日将士不可谓不勇敢,可血肉之躯如何抵挡鬼子的飞机大炮呢?关键还是要靠国家富强,这才不被外族欺负!”众位老乡亲也感慨道。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