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 作文 5,600字 要记叙文 不要说明文好的 我们这是纯北方 没有赛龙舟 只爬山挂艾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3:17:22
家乡的端午节 作文 5,600字 要记叙文 不要说明文好的 我们这是纯北方 没有赛龙舟 只爬山挂艾草。

家乡的端午节 作文 5,600字 要记叙文 不要说明文好的 我们这是纯北方 没有赛龙舟 只爬山挂艾草。
家乡的端午节 作文 5,600字 要记叙文 不要说明文
好的 我们这是纯北方 没有赛龙舟 只爬山挂艾草。

家乡的端午节 作文 5,600字 要记叙文 不要说明文好的 我们这是纯北方 没有赛龙舟 只爬山挂艾草。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我的家乡地处河南南部的中原地区,按说是过北方形式的端午节,但由于我们这里是山水相间,有北国小江南之称,也就有了独特的端午习俗,既吃粽子、戴香包、插艾叶、喝雄黄酒,又有北方少见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的龙舟赛.
家乡民俗认为,五月为恶日,悬挂艾叶如旗、昌蒲似剑,可驱邪除秽.每当五月五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晨去采带露水 “五味草“.用“五味草”和“午时水”煮鸡蛋或鸭蛋,剩下的水给小孩洗澡,喝雄黄酒.


“孩子,端午节了!起床咯!去洗洗脸吧!”“哦”我应答了一声.刚洗完脸,就来到厨房找吃的.可倒霉的是,一来到厨房就给妈妈拉着帮忙裹粽子了.一开始我还不愿意的,可是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材料,童心又起了!一会拿片裹粽子的竹叶,放点材料,一会拿着草绳绑呀绑,终于,在我的努力下,完成了我第一条粽子.吃完饭后,我换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龙舟.




于是,我便去河边看赛龙舟.我拿着自己裹的粽子,一面吃一面走着去.端午节前几天,他们就摆开了阵势.龙泉湖两岸,红旗飘飘,彩旗猎猎.比赛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龙泉湖两岸,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江边泊着两条龙舟——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龙头翘起,蓄势待发.随着一声震天的锣鼓响起,两条龙舟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秒钟,向着同一的目标进发.船上鼓声震天,船中坐着30名勇士,分列在船的两侧,每人手中紧握划板,一鼓作气.河岸上,观战的人群高声呐喊起来:“黄龙加油!”“青龙加油!”划船的勇士听着这激情的呐喊声,个个憋足了气力,挥舞着划板,身后激起的水花溅起一道道波澜.宽阔的河面上,波涛滚滚,两条龙舟劈江斩浪向着河对岸疾驰.一条百十米宽的河床,不到五六分钟的时间就横渡过江.一场比赛下来,双方不分彼此.那种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竞渡场面,令人们叹为观止.比赛结束后,谁都不愿离开,大家站在岸边回味着赛船的无穷乐趣……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民间活动.我家乡龙舟竞渡据说也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家乡的端午节,我是不会忘记您的,我爱您!
——————————————————————————————————————————
农历五月,正当麦子成熟登场、旷野飘来阵阵新麦香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民间的端午节.
十里乡风,百里民风.作为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天长(唐明皇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生日,设制千秋节,并划地设立千秋县,天宝七年改称天长县),民间文化底蕴素来厚重,端午节同其他民间传统节日一样,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便深深地沉浸在童年过端午节甜甜的回忆中.
这天清晨,家乡家家户户的窗户和大门的门楣上便插上艾条和菖蒲,母亲们便在孩子腰间认真地系上菖蒲,口袋里放一些艾叶.说这样就能除邪防病,天天平安.早饭吃的是从高邮湖滩上采来的芦叶包的粽子,当然更少不了鸭蛋、鸡蛋什么的.
窗户和大门上为什么要插艾条和菖蒲?爷爷告诉我,传说当年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路过天长,百姓纷纷避兵躲藏.黄巢在路上碰见一妇人背着个大孩子,牵着个小孩子,觉得很稀奇,经询问得知,大孩子是邻居所托.他为妇人的善良而感动,吩咐这妇人回家后,在窗户、门口插上艾条,士兵就不会进去了.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插艾条,户户保平安.后庄薛二奶奶则对后生们讲:早年有个皇帝杀了个丞相,丞相死后化作一条毒蛇,常常进宫伤人.皇帝就用红绸带系了一束菖蒲挂于宫门,还编了首歌谣:“五月初五午,艾旗招百福.菖蒲斩千邪,鬼魔入虎肚.”果真,蛇再到宫前就身断数段.所以,人们把形如长剑的菖蒲当作驱魔消灾之剑.菖蒲便成了吉祥之物.
中午,喝罢雄黄酒后,奶奶便带着老花眼镜亲自缝制“鸡心袋”系在我和妹妹的脖颈上.彩绳是用七种颜色的丝线搓成的,“鸡心”用花布做成,像枣子般大,里面装进米粒、茶叶和大蒜瓣.颈上挂着它,依旧是“避邪消灾”之意.奶奶除为我挂“鸡心袋”外,还特地用七彩线结成蛋网装着用艾叶煮的鸭蛋,挂在我的脖子上,奶奶还轻声嘱咐:“孙儿,肚子空了就剥了吃,奶奶再给你装.”这大概是老人对长头孙子的特殊疼爱吧.
家乡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吃艾叶蛋和大蒜.妈妈说:“吃了端午粽,棉袄慢慢送.”天气热了,细菌多了,艾叶和大蒜都是有杀菌作用的,吃了防病.端午粽花样繁多:有五大三粗的一斤大粽,中间夹着猪脚骨或大骨头,还有赤豆粽、豌豆粽、洋芋粽、枣泥粽、火腿粽、糯米粽……各具特色,其味各异.
端午节,家乡还有“蛤蟆躲端午”一说.大家吃过中饭便休闲在家,各自玩乐.说外边的风有毒,露天的水也有毒,连蛤蟆也躲避到洞穴内去了.因而,午饭过后人人“躲避”在家中,还在房前屋后,角角落落撒石灰除虫害,烧艾叶熏蚊蝇.
那时,端午后闲暇时,村里王大先生常给孩子们讲屈原的故事:屈原拯救同胞的希望破灭,便含恨投江,民众鸣锣击鼓,荡龙舟竞渡寻找,由此演变成现在的端午龙舟赛.每年端午节,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江河之中,以示对屈原的纪念.
故事年年讲,代代传.我想,端午的艾叶、菖蒲能驱虫除菌;屈原的故事在今天是教育后人的爱国主义好教材.
——————————————————————————————————————————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赛龙舟吃粽子的时候.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季节里,我怀念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木兰溪上的一个小镇,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
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脚上,顺着叶子的纹路扯成一条一条的,末端还是连在一起的,用来捆粽子.洗好的粽叶和糯米端过来,还有调羹和筷子,一切准备就绪,就搬来小板凳开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不停地问什麽时候才能有粽子吃.看着一片片粽叶在母亲灵巧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那样提着棕叶的梗一并放进大大的锅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据说是小孩在这一天吃螺会变得聪明.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螺,留下螺壳,就屋顶上扔,弄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其乐无穷.

初四一早,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胀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干艾叶放在锅里煮.蒸气冒出了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冷却后让胀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时肿鼓鼓的肚子就会渐渐瘪下来.
初五是过端午节的高潮.家乡民俗认为,五月为恶日,悬挂艾叶如旗、昌蒲似剑,可驱邪除秽.每当五月五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晨去采带露水兰草、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榕叶的“五味草”,当然还要在午时上井里打一桶甘甜的清泉.这水,都是泉眼里流出来的,没有任何污染.在端午节这天,水最凉,喝起来也最可口,喝了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时水”煮鸭蛋,剩下的水给小孩洗澡,换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龙舟.据说是水乡蚊虫多,用“午时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节前,村里的小孩都会缠着母亲或祖母给打个“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个精致的网络子.用“五味草”煮鸭蛋,会把鸭蛋染得黄黄的.装进网络子里,挂在胸前衣襟的纽扣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黄渍.出门一碰上小伙伴,就把鸭蛋掏出来,对碰撞,谁的蛋壳先破了,谁就输了,就剥了壳吃掉,有一种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对于鸡蛋很感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吃,而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斗蛋”.带上几只蛋,早早的来到教室,几个一群在课桌上拿蛋对撞,谁的蛋被撞破谁就输了,好胜的小孩们玩得可开心啦.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民间活动.我家乡龙舟竞渡据说也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端阳的下午,四乡八邻小孩们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岸上人头攒动,翘首瞻望;溪面龙舟灿烂,一字排开;船队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飘扬;一声炮响,船如箭发.执旗手站在船头,挥动令旗,助威呐喊;锣鼓手敲起锣鼓,节奏声声,扣人心弦;划桨手赤膊上阵,齐心协力,溯流奋进.竞渡完毕,夺标龙舟披红绸,插红花,放鞭炮,摇头摆尾绕江向观众致意,似英雄凯歌颇自豪……
离开家乡好多年了,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我仍能嗅到那股棕叶的清香.妻子和我都 是从家乡出来的,每年端午节,妻子也会用“五味草”煮一些鸭蛋,也会从市场买一点螺煮给女儿吃.现在,超市可以买到各种的粽子,有包红枣蜜饯的、有包蛋黄果肉的;妻子也会包一些粽子,但我怎么也吃不出母亲包的感觉,怎么也感觉不到端午节那个闹烘烘的气氛.
2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怀念家乡的故土,怀念家乡的人——勤劳善良的人民,简单而古朴,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永远忘记不了家乡的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艾节、蒲节、重午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

电话响了,是母亲,我赶紧接。她告诉我不要买粽子,星期天她会包好粽子,如果我没时间去取,她就坐车给我送来。哦,端午节又到了,自己都把日子过糊涂了。手握电话,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眼前又出现了父母包粽子的情景,一股暖流充溢了我的全身,我的心早已飞到父母的身旁。
每年的这个季节,父母早早就着手为包粽子做准备了。他们先去市场上买回酒米,经常要买些长粒的,还要买些圆粒的。然后,由父亲上山...

全部展开

电话响了,是母亲,我赶紧接。她告诉我不要买粽子,星期天她会包好粽子,如果我没时间去取,她就坐车给我送来。哦,端午节又到了,自己都把日子过糊涂了。手握电话,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眼前又出现了父母包粽子的情景,一股暖流充溢了我的全身,我的心早已飞到父母的身旁。
每年的这个季节,父母早早就着手为包粽子做准备了。他们先去市场上买回酒米,经常要买些长粒的,还要买些圆粒的。然后,由父亲上山采胡叶,母亲去河边剥苇叶。其实这时的胡叶还没完全长大,父亲不知要采过多少株胡叶树才能摘到一背篓又大又硬的胡叶。相对于父亲来说,母亲采苇叶的任务可能要稍微轻松一点。但那茂密的芦苇丛却是我从小到大都害怕去的地方。我一直担心那里面会有蛇。可是,母亲每次抓两把沙子往苇丛里一抛,就进去采摘苇叶了。
粽叶采回来是要先煮的。煮透后的叶子由以往的青绿色变成了棕黄色。颜色虽然变了,那种特有的清香味却煮出来。煮过后的叶子必须清洗。我曾经代替母亲洗过一大竹筐的叶子。因为母亲交代,叶子的正反两面都要用刷子刷,特别是叶柄附近,最容易滞留污垢。于是,我仔细地洗。蹲在小河边,从吃过午饭一直洗到太阳偏西。直洗得腰酸腿麻,手泡得发白发胀。但自从参加工作以后,我便再也没帮母亲洗过粽叶了。我在想象,六十多岁的母亲今年又是怎样洗粽叶呢?洗完后,她的腰是怎样艰难地直起..........
包粽子,是一个既复杂又快乐的过程。大清早,母亲便泡好糯米和各色的豆角籽。吃过午饭,全家人围在泡米的瓦盆周围一起动手了。母亲给我们示范:先在手上铺苇叶,两片苇叶叶尖朝里,中间重合一段呈一字形竖放在手上;然后在苇叶上铺胡叶,三四片胡叶从不同的角度铺成一片,一般有叶柄的部位是朝外的,这样将来吃时比较方便剥开;接下来要捞起白色的米和彩色的豆均匀地铺在胡叶中间部位,小心地将四周的叶子折起,两片苇叶从两端折上来,一个四方的、扁长的粽子便出现于手中;最后,还要用煮过的马莲叶子将粽身五花大绑,彻底定形。学着母亲的样子,我们也开始包粽子了,可是手总是不听使唤,包着包着叶子就散了,米就漏了出来。好不容易包好一个,样子却像个丑八怪。父亲却不慌不忙地一边包粽子,一边讲着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不知不觉,盆子里,篮子里,水桶里都放满了粽子。
开始煮粽子了,母亲先在锅里铺一层胡叶,然后将粽子一个一个整齐排放在里面。每一处粽子和锅挨的地方都要用胡叶隔开。母亲说,不隔开的话,锅的铁锈味会影响粽子味的纯正。最后用胡叶把所有的粽子盖严,才往锅里倒满水。父亲已经开始点火了,他的火烧得好旺,一个多小时后,锅里已经“咕嘟咕嘟”直响。粽子的香味已经飘溢到院子里村子里去了。可这时的粽子并没有熟。火一直要烧到深夜,临睡时父亲还要往灶膛里塞两个疙瘩柴。锅里就一直“咕嘟咕嘟”地响到天亮。
清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吃粽子了。母亲小心翼翼地捞起粽子,我们急切地剥开粽叶,又软又粘的粽瓤,或白或红。撒上白糖红糖,吃一口真是奇香无比。
可是父母却并不急着吃。他们把粽子四个五个的放在盘子里,分头给周围的邻居送去。这引起了我们姐妹的不满,可他们却说:“远亲不如近邻嘛,大家都吃才香。”接下来他们又分别往三个小篮子里装粽子,一篮送大姨家,一篮送舅舅家,一篮送姑姑家。我们三个孩子虽然极不情愿,最后也只得照父母的吩咐去做了。
自从有了自己的家以后,便很少和父母一块儿包粽子了。可是每年的端午节,父母总要提前包好粽子,唤我去取,若我没时间,他们便亲自送来,总要让我们在端午节吃上他们亲自包的粽子。那一个个温热的的粽子里,包含着人间多少的亲情与关爱啊。

收起

╭︿︿︿╮
{/ o o /}
( (o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