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民俗促进经济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1:33:31
如何利用民俗促进经济发展

如何利用民俗促进经济发展
如何利用民俗促进经济发展

如何利用民俗促进经济发展
请问你要简单的还是详细的啊?
  我贴一个论文给你把,请自己去糙存精.
  笔者认为发展民俗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首选.
  民族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意义
  (一)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市场扩张能力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朝阳产业,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工业产品普遍过剩,民族地区工业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先发展“无烟工业”—— 旅游业,不失为明智之举.当今旅游业中,民俗旅游项目被中外人土看好.前几年,深圳建成“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西山麓建成“云南民俗村”.此后,相继出现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中华民族园”、河北滦水“野山坡民族村”、桂林漓江“民族风情园”、无锡“吴文化公园”、海南三亚“中国民族文化城”、西双版纳边境 民族风情游、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等等.这些项目和景点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加快当地对外开放,促进观念的转变在四川民族贫困山区,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在地域上表现出内陆性、边缘性和封闭性特征.造成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相伴而行.所以,四川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物质匮乏和观念落后的“双重贫困”.如凉山州贫困县115万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率达40% 以上.人们的生产方式落后,长期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习惯于从大自然中直接索取,生活方式传统,思想观念封闭,文化水平低下,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是一种顾客直接来到旅游目的地的产业,旅游开发打破了封闭的状态,促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的交流,扩大了贫困地区的对外开放,增强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商品意识,促进其价值观念的转变,带动了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的进步.
  旅游产业将对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其他任何产业和“扶贫基金”所无法比拟的.
  二、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旅游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点子经济”.发展旅游业,观念要先行.先进的观念对旅游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而落后的观念则对旅游经济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目前,有些民族地区的居民与地方政府官员在发展地方民俗旅游这个问题上持不同的态度.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官员们考虑更多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因为经济成绩与地方官员的政绩直接挂钩.因此,一些官员想实现增加地方财政收人,同时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工作目标,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运用市场的手段来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角度来看,因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长年累月已形成了与外界的心理隔阂,抵制外部各种思想文化,保护自己的传统行为方式不被改变,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文化之网.封闭是落后的根源,这就难以避免地会给当地的民俗风情旅游发展带来障碍.
  (二)开发利用不足四川民族地区有全国最大的彝族、羌族聚居区,民俗文化多种多样,构成了该区域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且目前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如凉山彝族火把节和位于九寨沟环线的藏羌民俗文化旅游.但总的来说,四川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是刚刚兴起.丰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利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甚至有的还处于绝灭的边缘.而邻省的云南、贵州同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但他们每年的1000多个民族节日活动,使其民俗文化搞得多姿多彩,引人人胜.而深圳市,本身没有任何民俗文化资源,却靠一个克隆版的“民俗文化村”大赚其钱.我们民族地区有如此多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资源,如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其潜力是不可低估的.据《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介绍,至今四川民族地区尚未开发的有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川西高原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羌族彝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奇特保存至今的泸沽湖摩梭族母系文化等等…….
  (三)开发建设资金缺乏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比较突出,导致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形式单一,档次低下,局部地区在盲目开发过程中出现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缺乏资金也使得一些民俗旅游资源“待字闺中”,得不到有效开发.
  (四)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区位的原因,远离国内沿海地区的主要旅游客源地,加上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不发达,导致进入景区、景点的成本较高.一些品位和质量都很高的景点,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旅游人才匮乏旅游业作为以服务为产业的主要构成因素的特种行业,其从业人员既要数量多又要素质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导致经营管理效率低,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另外,受经济利益影响,民族地区一些优秀的民俗人才流失到东部沿海或其它地区,使民俗旅游的文化含量下降.
  (六)部分民俗资源处境堪忧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不少民俗文化项目受到冲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由于各种原因已没有了存在的空间和赖以传下去的艺术人才 J.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人,异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人,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同化、冲淡以至消失,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即出现了汉化现象,逐渐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异族风情韵味.而在一些古城镇,由于未能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过度开发,大兴土木,将现代建筑材料渗人古街宅中,这就大大降低了民俗风情的古典纯度.因此,如何拯救处境困难的民俗文化、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三、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旅游开发的统筹规划工作在开发前期阶段,政府要承担起主导作用,对本地区民俗旅游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案.对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摸清家底,进行分类评价和统一的规划、安排,使全省有一个统一的部署.既突出各地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节目更具地区个性、更具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就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形成区域特色,既要搞好联片开发,又要抓拳头产品的开发,与其他旅游项目一起,形成旅游产品优势.在规划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个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旅游与自然、民俗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旅游开发不能打破自然、民俗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民族地区的自然与民俗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并维护成一个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续利用的基础.
  (二)拓宽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旅游业是一个高投人、高产出、高创汇、高效益的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前期,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往往需要一定的先行资本投人.因此,必须坚持广开财源、多方筹资,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旅游业建设资金的投人.为了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要把与旅游业相关的建设项目,如交通、通讯、水电、城建、环保等建设纳人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中,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的扶持.二是建立旅游发展基金,以集中一定的财力统筹和解决旅游开发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要积极创造条,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投入.四是采用发行股票、债券及征收专项基金等现代筹资方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拓宽旅游业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加快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培养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人才,既包括专业表演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向.利用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一些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可采取从发达地区引进的办法,以满足生态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要求,为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对民俗旅游商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四川民族地区的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多彩,但目前对它们的开发、利用远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如四川著名的蜀锦、蜀绣、漆器、绢扇、竹编、年画、剪纸、风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层次开发、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时,应满足旅游者的购物心理和动机,并突出独有的民俗风情,还要有所创新,以此来打开民俗旅游商品市场,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性项目,增加旅游收入.
  (五)不断控掘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努力创造旅游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民俗旅游的发展有待于各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宣传,只有广而告知,才能招来天下游客,旅游促销要以政府为先导,借助政府的权威和资信,提高对旅游形象的整体宣传效应.民俗文化是活的文化,其既是传统,又活生生地存在于民间.因此,民俗作为文化性旅游项目需要深入挖掘才能开发出既能真正体现民俗旅游的民族味、亲切度、朴素感,又能真正造成文化、经济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以“新、奇、特、真、雅”来创造民俗旅游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六)对民俗文化进行扬弃,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鉴别过程、扬弃过程.要做到保留并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中的优势成份、精华,摒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的落后成份、糟粕.保护民俗文化要做到原汁原味,防止伪民俗(随意编造、拼凑、添加的)和民俗庸俗化(低格调、生搬硬套),开发民俗旅游就是要把纯真、文明、表现民族气节的风情展示给旅客,要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尽力挖掘民俗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并给予科学的扬弃,做到将少数民族地区最有特色、最精华的民俗文化包装成旅游产品供应给广大旅游者.
  (七)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民族地区能对旅游者具有相当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就是有层次丰富、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如果这些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走样变形、淡化削弱,既可能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也可能是一种旅游资源的消失.为此,应有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其一,应把各地、各民族的各种民俗风情通过文字、音像、实物等手段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对即将消失的更需加以保护,并把其民风民俗转变成旅游资源的部份加以开发利用.
  其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不是将它放进博物馆中藏起来,最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是开发和利用.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较好方法.
  其三,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促使他们自觉地去保留、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来的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商品意识,调动当地居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而且也是一种抑制传统民俗文化被弱化的有效方法.这种以保持本地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当地居民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措施,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弱化、庸俗化或商品化,体现民族地区民俗风情旅游真正的民族味、乡土性、朴实感,又能造成当地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旅客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避免短期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