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北魏自开国到灭亡经历了多少年?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59:32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北魏自开国到灭亡经历了多少年?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北魏自开国到灭亡经历了多少年?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北魏自开国到灭亡经历了多少年?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北魏自开国到灭亡经历了多少年?有...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拓跋宏493年起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顿吏治.延兴二年(472),政府规定,地方牧守治绩好的可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②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 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见均田制).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⑥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⑨太和中,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南北朝·北朝·北魏之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献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崇) 拓跋寔 —
  —
  北魏太祖
  (初谥烈祖)
  (西魏文帝
  改为烈祖) 道武皇帝
  (初谥宣武皇帝) 拓跋圭 登国 386年—396年
  皇始 396年—398年
  天兴 398年—404年
  天赐 404年—409年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兴 409年—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北魏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焘 始光 424年—428年
  神麚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 451年—452年
  — 南安隐王 拓跋余
  承平或永平 452年
  北魏恭宗
  (北魏高宗追崇) 景穆皇帝 拓跋晃 — —
  北魏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浚 兴安 452年—454年
  兴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 460年—465年
  北魏显祖 献文皇帝 拓跋弘 天安 466年—467年
  皇兴 467年—471年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1]
  (拓跋宏) 延兴 471年—476年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北魏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景明 500年—503年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 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北魏肃宗 孝明皇帝 元诩 熙平 516年—518年
  神龟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 元氏 - 528年
  — 元钊 建义 528年
  北魏肃祖
  (北魏敬宗追崇) 文穆皇帝 元勰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崇) 元劭 — —
  北魏敬宗 孝庄皇帝
  (初谥武怀皇帝) 元子攸 建义[2] 528年
  永安 528年-530年
  — 长广敬[来源请求]王 元晔
  建明 530年-531年
  — 节闵皇帝 元恭[3] 普泰 531年-532年
  — 元朗[4]
  中兴 531年-532年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崇) 元怀
  — —
  —
  孝武皇帝
  (出皇帝)
  元脩[5]
  太昌 532年
  永兴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