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告诉我这篇文章好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7:48:54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告诉我这篇文章好吗?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告诉我这篇文章好吗?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告诉我这篇文章好吗?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告诉我这篇文章好吗?
读永恒的书

--------------------------------------------------------------------------------


海南出版社 周国平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据说最高的境界是无文字之境,真正的高人如同村夫野民一样是不读人间之书的,这里姑且不论.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心灵世界的觉醒往往会表现为一种勃发的求知欲,对书籍产生热烈的向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回忆他的童年时所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读书欲初潮来临的心情.一个人在早年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来潮,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和预示了他的精神素质.
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对于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札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我不是故作清高,其实我自己也曾拿这类流行报刊来消遣,但结果总是后悔不已.读了一大堆之后,只觉得头脑里乱糟糟又空洞洞,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歌德做过一个试验,半年不读报纸,结果他发现,与以前天天读报相比,没有任何损失.所谓新闻,大多是过眼烟云的人闹的一点儿过眼烟云的事罢了,为之浪费只有一次的生命确实是不值得的.
1996.9
我“发现”了一套好书:中国商务印书馆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1995年合作出版的《西方名著人门》.之所以说“发现”,是因为不曾看见大小报刊宣传它,而它比绝大多数被宣传得很热闹的书有价值多了.事实上它一直默默无闻,初印3000册,迄今没有重印.全书共9卷,收入了西方自古至今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各门类的中短篇名作,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首次译介的.
这套书原是为西方读者准备的,编者在书首写有篇幅甚长的序和导言,交代编书的意图.读后觉得,其意图对于我们亦非无的放失.
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社会.随着工作时间的缩短和闲暇的增加,现代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娱乐.所谓娱乐,又无非是一种用钱买来、由时髦产品提供、由广告逼迫人们享用的东西.如果不包含这些因素,人们便会觉得自己不是在娱乐.在娱乐中,人们但求无所用心,彻底放松.花费昂贵和无所用心成了衡量娱乐之品级的尺度,进而又成了衡量生活之质量的尺度,如果一个人把许多时间耗在豪华的俱乐部或度假村里,他就会被承认是一个体面的人士.当然,这样的人是不读书的,至少是不读世界名著的,因为那不太费钱却需要用心.
如果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工作的时间,那么,我们确实可以认为,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将越来越取决于他如何消度闲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书的编者提出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的命题.过去,教育的目标是为职业作准备.现在,教育应该为人们能够有意义地利用闲暇时间作准备.也就是说,应该使人们有能力在闲暇时间过一种有头脑的生活,而不是无所用心的生活.在编者看来,阅读名著无疑最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
名著之为名著,就因为其作者如同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和蒙田的那样,是“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他们的作品触及了某些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重大问题,表达了某些最根本的思想.正由于此,它们不会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有了这一点基本的信心,编者便劝告读者在阅读时尽量把注意力放在读懂的内容上,而不要受阻于不懂的地方.我很赞赏编者的这一劝告.我相信,越是读伟大的作品,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则就越是适用.读名著原是为了获得享受,在享受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和教益,而刻意求解的读法往往把享受破坏无遗,也就消解了在整体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围.
从前的时代,由于印刷的困难,一个人毕生只能读到不多的几本书,于是反复阅读,终身受用不尽.现在不同了,出版物如汪洋大海,席卷而来.每月都有许多新书上架,即使浅尝辄止,仍是目不暇接.印刷业的发达必然导致阅读的浮躁.哪怕明知名著的价值非一般书所可比拟,也沉不下心来读它们,很容易把它们看做众多书中的一种罢了.回想起来,真是舍本求末,损失莫大矣.那么,此刻,这套《西方名著入门》摆在面前,唤醒了我对名著的眷恋,使我决心回到它们那里.
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它在那里.”别的山峰不存在吗?在他眼里,它们的确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爱书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让我们去读最好的书吧,因为它在那里.
1997.7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田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赫尔博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复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称做最著名的引起厌倦的方式,宣布乔伊斯作品的费解是作者的失败.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藉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199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