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有何特点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4:59:51
我国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有何特点急!

我国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有何特点急!
我国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有何特点
急!

我国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有何特点急!
我国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有何特点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一次将汉朝全境分为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四大产业区,汉成帝时刘向的《域分》、朱赣的《风俗》,《隋书?地理志》各州后序,《宋史?地理志》各路后序,虽然都是以“物产风俗”划分的人文风俗区,实际上也是经济地域差异引起的人文地域差异的反映.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经济的地域差异在人们的观念里已经存在了.从自春秋战国至汉代初年,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农耕区内部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一直延续到汉代,《汉书?食货志》说:“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就是说汉代初年,商品贸易在社会上还有很大影响.
正如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所指出:“由于自然 条件不同,即由于土地肥力、水域或陆地、山区和平原的分布不同,气候和地理位置,有用矿藏的不同以及土地的天然条件的特点不同,又有了劳动工具的天然差别.这种差别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间的职业划分,我们一般应在这些部落相互进行的交换中发现产品向商品的最初转化.”
我国历史上的经济区往往包含自然、民族、政治三方面的特色.我国历史上早期的经济的区域差异,可按自然条件分为农耕、游牧、渔猎三大经济区.这三大区实际也是汉族政权和游牧民族、采集狩猎民族的活动区.汉文帝给匈奴单于书云:“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这就是自然区、民族区、行政区和经济区合一的反映.
在这三大区中,从自然、人口、资源、文化各种条件而言,东亚季风区的农耕区都占主要地位.这里人口最多,几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资源最丰富多样,生产力最先进,最早进入文明社会.因此这里最早出现经济的区域差异,其先决条件是农耕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粮食提供给社会,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事适应本区自然条件的其他产业,以其产品与他区进行交换,首先就是经济作物商品化,也形成经济区之间贸易的主要内容.

西汉经济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区域经济的活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不仅把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一线以北四大经济区,而且又在各大区之内划分为若干分区,并在此基础上分述缕析各个经济区的同异,赵地经济区便是属于山东经济区中的一个分区。战国至西汉经济活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古典商品经济的发达。《史记·货殖列传》称:“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

全部展开

西汉经济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区域经济的活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不仅把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一线以北四大经济区,而且又在各大区之内划分为若干分区,并在此基础上分述缕析各个经济区的同异,赵地经济区便是属于山东经济区中的一个分区。战国至西汉经济活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古典商品经济的发达。《史记·货殖列传》称:“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虽然是指西汉时期的情况,但商业性经济的普遍同样可以说明战国时期。而具体到赵地,商业性经济的表现则更为充分,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谓赵地“仰机利而食”,“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盐铁论·通有》所谓“赵、中山带大河、纂四通神衢,当天下之蹊,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都明确无误地显示了赵地舍本逐末、重商轻农这一商业畸形发展的倾向和从事商业投机的普遍。战国至西汉古典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区域经济的活跃,还导致了一系列工商都市的出现。在各个经济区内,一般都有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盐铁论·通有》。)。而赵地的邯郸更在全国都市群中名列前茅。《汉书·食货志》称汉末王莽时曾于长安及五都设立五均官,邯郸则居于“五都”序列之二,仅次于洛阳,是当时全国除长安、洛阳之外最大的工商城市。赵地商业经济的畸型发展及大都市的存在对赵俗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汉书·礼乐志》:“周室大坏,诸侯恣行,……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至汉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自春秋时期“赵声”产生到汉武帝立乐府“赵讴”乃存(起码延续至西汉末),这与赵地经济区的起止时间几乎完全一致,显示了赵地区域经济对赵地区域民俗的影响关系。《史记·货殖列传》所谓“赵女郑姬,设形容,揳名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更映衬出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拜金主义对赵地女俗形成的直接作用。赵地男子“轻为奸”,“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恰是都市社会中市井无赖子弟的典型作为;而“多弄物,为倡优”更是商业社会和都市生活的必然伴生物。显而易见,战国秦汉时期的赵俗鲜明地烙上了这一时代的经济烙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分区兼述各地的经济和民俗,体现了经济区与风俗区一致的原则,暗示了经济与民俗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