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乐〔lè〕的来源以及哪里有分布?乐〔lè〕这个姓氏比较少见,我目前了解在福建省三明大田石牌镇有一支,另外浙江,安徽也听说出现过这个姓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0:00:45
姓乐〔lè〕的来源以及哪里有分布?乐〔lè〕这个姓氏比较少见,我目前了解在福建省三明大田石牌镇有一支,另外浙江,安徽也听说出现过这个姓氏.

姓乐〔lè〕的来源以及哪里有分布?乐〔lè〕这个姓氏比较少见,我目前了解在福建省三明大田石牌镇有一支,另外浙江,安徽也听说出现过这个姓氏.
姓乐〔lè〕的来源以及哪里有分布?
乐〔lè〕这个姓氏比较少见,我目前了解在福建省三明大田石牌镇有一支,另外浙江,安徽也听说出现过这个姓氏.

姓乐〔lè〕的来源以及哪里有分布?乐〔lè〕这个姓氏比较少见,我目前了解在福建省三明大田石牌镇有一支,另外浙江,安徽也听说出现过这个姓氏.
乐姓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乐姓人士却是武将辈出,战国时有魏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燕国则有名将乐毅,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魏国大将乐进,他们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同时也是乐姓家族中引以为傲的英雄.
乐姓的来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宋国的宋戴公,他的儿子叫公子衎(kan),字乐父.后来他的孙子叫夷父须,以他祖父的“乐”字为姓氏,这就是后来乐氏的来历.
在众多的乐姓武将当中,乐毅当属其中之最.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到“身高五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意思是说自己的文韬不在管仲之下,武略可及乐毅.这里所提到的乐毅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乐姓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乐毅.
乐毅是燕国的大将,曾带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所以他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位很有地位的军事家、军事将领.后来他受到猜忌,被别人诬陷,他就离开了燕国,回到了赵.因为他在军事上的地位,赵王也很器重他,就封他为望诸君.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邯郸的丛台公园内部修了望诸榭.咱们身后的这个建筑就是望诸榭,根据他的封号取名望诸榭.
乐毅用兵如神,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能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并独率燕军长驱直入齐国都城临淄,被誉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军事奇才.相传,他当年在赵国的居住地就是现在的邯郸县岳家堡一带.
乐庆阳:我们原来这个地方叫岳家堡,他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乐毅就生活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凡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我们家现在一直把乐毅作为祖先来供奉,并有家谱和立有牌位.
据史书记载,乐毅死于赵国,并安葬在乐家堡.据这一带的老人讲,当年乐毅的墓地占地约有两千多亩,可见乐毅当时地位的显赫.
乐姓后人 乐庆阳:他的故事在当地传说很多.乐毅在打仗的时候将一个金盔掉到井里,我们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给他修了一个庙宇.
杜学德:当地的村民传说那里还有他的舞剑房和磨剑石.
清代曾有诗云:仗剑齐城下,藏锋赵国中;无聊时自舞,四壁起秋风.就是赞叹乐毅勤于练功,武艺高强的.
杜学德:当代邯郸的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这一带有乐姓人氏,他们自称是乐毅的后代,由于时代的变迁,乐姓人士后来分布到了河南、山东、山西,在南方也有一定的分布.我们大伙熟悉的北京同仁堂,他的创业的老板也是乐姓人.
乐姓后人 乐庆龙:从我记事起到1963年、1964年,我爷爷还不断跟我说,北京同仁堂也是咱姓乐的开的.我也不断去那住着,人家招待的也挺好,我得到的一些偏方大部分都是从人家那儿来的.
乐姓后人 乐庆阳:这后面都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这是我叔叔,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姓乐.现在家里男女一下子算起来一百七十多口人.
乐家堡的乐氏后人告诉我们,曾有不少全国各地的乐姓人士来这里寻根问祖,唯独没有台湾人来过,他们希望能早日和台湾的乐姓人士建立联系.
乐姓起源于西周末年,源于子姓
历史上的名人有乐毅、乐羊、乐进等
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乐姓在百家姓歌中排名第82位

[乐氏属地]
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
[乐氏来历]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的宋戴公生公子衎,衎字乐父,他的孙子夷父须就以先祖字中的“乐”为姓,称为乐氏。
[乐氏名望]
战国时魏国有名将乐羊;燕国有大将乐毅,曾先后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三国时魏有将军乐进;唐代有宰相乐彦玮、乐思晦;宋代有著名学者乐史;明代有学者乐良等。...

全部展开

[乐氏属地]
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
[乐氏来历]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的宋戴公生公子衎,衎字乐父,他的孙子夷父须就以先祖字中的“乐”为姓,称为乐氏。
[乐氏名望]
战国时魏国有名将乐羊;燕国有大将乐毅,曾先后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三国时魏有将军乐进;唐代有宰相乐彦玮、乐思晦;宋代有著名学者乐史;明代有学者乐良等。

收起

乐姓
yuè
乐姓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乐姓人士却是武将辈出,战国时有魏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燕国则有名将乐毅,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魏国大将乐进,他们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同时也是乐姓家族中引以为傲的英雄。
乐姓的来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宋国的宋戴公,他的儿子叫公子衎(kan)...

全部展开

乐姓
yuè
乐姓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乐姓人士却是武将辈出,战国时有魏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燕国则有名将乐毅,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魏国大将乐进,他们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同时也是乐姓家族中引以为傲的英雄。
乐姓的来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宋国的宋戴公,他的儿子叫公子衎(kan),字乐父。后来他的孙子叫夷父须,以他祖父的“乐”字为姓氏,这就是后来乐氏的来历。
在众多的乐姓武将当中,乐毅当属其中之最。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到“身高五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意思是说自己的文韬不在管仲之下,武略可及乐毅。这里所提到的乐毅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乐姓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乐毅。
乐毅是燕国的大将,曾带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所以他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位很有地位的军事家、军事将领。后来他受到猜忌,被别人诬陷,他就离开了燕国,回到了赵。因为他在军事上的地位,赵王也很器重他,就封他为望诸君。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邯郸的丛台公园内部修了望诸榭。咱们身后的这个建筑就是望诸榭,根据他的封号取名望诸榭。
乐毅用兵如神,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能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并独率燕军长驱直入齐国都城临淄,被誉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军事奇才。相传,他当年在赵国的居住地就是现在的邯郸县岳家堡一带。
乐庆阳:我们原来这个地方叫岳家堡,他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乐毅就生活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凡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我们家现在一直把乐毅作为祖先来供奉,并有家谱和立有牌位。
据史书记载,乐毅死于赵国,并安葬在乐家堡。据这一带的老人讲,当年乐毅的墓地占地约有两千多亩,可见乐毅当时地位的显赫。
乐姓后人 乐庆阳:他的故事在当地传说很多。乐毅在打仗的时候将一个金盔掉到井里,我们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给他修了一个庙宇。
杜学德:当地的村民传说那里还有他的舞剑房和磨剑石。
清代曾有诗云:仗剑齐城下,藏锋赵国中;无聊时自舞,四壁起秋风。就是赞叹乐毅勤于练功,武艺高强的。
杜学德:当代邯郸的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这一带有乐姓人氏,他们自称是乐毅的后代,由于时代的变迁,乐姓人士后来分布到了河南、山东、山西,在南方也有一定的分布。我们大伙熟悉的北京同仁堂,他的创业的老板也是乐姓人。
乐姓后人 乐庆龙:从我记事起到1963年、1964年,我爷爷还不断跟我说,北京同仁堂也是咱姓乐的开的。我也不断去那住着,人家招待的也挺好,我得到的一些偏方大部分都是从人家那儿来的。
乐姓后人 乐庆阳:这后面都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这是我叔叔,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姓乐。现在家里男女一下子算起来一百七十多口人。
乐家堡的乐氏后人告诉我们,曾有不少全国各地的乐姓人士来这里寻根问祖,唯独没有台湾人来过,他们希望能早日和台湾的乐姓人士建立联系。
乐姓起源于西周末年,源于子姓
历史上的名人有乐毅、乐羊、乐进等
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乐字有3个音都可以当姓的, yue,le,yao(2声),我本人姓yue,有见过姓le的,但是没见过姓yao的,不知道谁见过,呵呵

收起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朝末年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纂》上的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南阳。”另外,史游在所著《急就篇》也有同样的记载说:“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
乐姓这个我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的姓氏,是出现在大约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

全部展开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朝末年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纂》上的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南阳。”另外,史游在所著《急就篇》也有同样的记载说:“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
乐姓这个我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的姓氏,是出现在大约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地区。周宣王时期,宋国的一个国君叫宋戴公,本为子姓,其儿子名衎,字乐父。衎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夷父须以其祖父衎之字乐父命姓,成为乐姓。夷父须就是这一支乐姓的始祖。
2、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载,春秋时宋戴公的四世孙,有个叫乐莒的人,是夷父须的族兄弟。他在宋国任大司寇。大司寇是西周王朝开始设置的一种官吏。其职责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乐莒的子孙引以为荣,便以祖上名字命姓,也成为乐姓,这支乐姓发源于河南商丘,始祖就是乐莒。
二、得姓始祖:公子衎。
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的一家人。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这个地方,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县以东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且封他为封建制度中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之子公子衎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
位尊而高的宋国,后来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则推算起来,中国的乐姓最少也已经有了两千二百年以上的历史,说他们是“源远流长”,毫不为过。故乐氏后人奉公子衎为乐姓的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乐氏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乐氏这个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的姓氏,是出现在大约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的一家人。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这个地方,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县以东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封他为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中国的乐氏最少也已经有了两千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据史籍《姓氏急就篇》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乐氏起源于子姓。周宣王时,宋国的国君宋戴公生公子衍,字乐父,他的第四世孙子叫乐营,是宋国的大司寇。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乐”字为氏。又据史籍《姓纂》载:“安徽子之后,戴公生子衍,字乐父,子孙以王字为氏。”
所以,乐氏之先,和宋同姓源。乐氏在河南省南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河内郡:晋朝人认为,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笃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历史名人:
乐 父:(生卒年待考),古代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之子,从这位公子的曾孙那一辈开始,以乐为姓,世代相传。
乐 毅:(生卒年待考),中山灵寿人(今河北灵寿)。著名战国中期燕国将领、军事家。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公元前?~前295年)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致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子上卿的高宫)。
当是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愍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今山东济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人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城(今山东淄川)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三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人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七十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公元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今河南商丘),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愍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国用乐毅乘燕国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逝世于赵国。
史书点评: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
乐 进:(生卒年待考),字文谦;阳平卫国人。著名三国时期魏国猛将。
三国时曹魏名将。最早投到曹操帐下,胆勇过人,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赤壁之战后,曹操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以当孙权。其时孙权入寇,双方对阵,乐进忽施突袭,一骑马一口刀,如一道电光,折贾华、宋谦之双戟,几乎擒得孙权。后来与吴将凌统鏖战,得曹休之助,本可取胜,却被吴将甘宁发箭所伤,退入军中调治伤势。
史书点评:“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乐进以骁果显名……”
乐 恢:(生卒年待考),字伯奇,东汉京兆长陵人,喜好经学,为一时名儒。
其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乐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乐恢独洁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乐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坐以抵罪。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乐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乐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窦宪之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乐恢谢不与通。窦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劝乐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乐恢汗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伏念先帝,圣德未永,早弃万国。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经曰:'天地乖互,众物夭伤。君臣失序,万人受殃。'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书奏不省。
当时,窦太后临朝,汉和帝未亲万机,乐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气骸骨。诏赐钱,太医视疾。乐恢荐任城郭均、成阳高凤,而遂称笃。拜骑都尉,上书辞谢曰:“仍受厚恩,无以报效。夫政在大夫,孔子所疾;世卿持权,《春秋》以戒。圣人恳恻,不虚言也。近世外戚富贵,必有骄溢之败。今陛下思慕山陵,未遑政事;诸舅宠盛,权行四方。若不能自损,诛罚必加。臣寿命垂尽,临死竭愚,惟蒙留神。”诏听上印绶,乃归乡里。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乐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众庶痛伤之。
后窦氏诛,汉和帝始亲事,乐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乐 广:(生卒年待考),字彦辅,淯阳人(今河南南阳淯阳)。著名晋朝大臣、诗人。
历官侍中,累迁河南尹、尚书右仆射,后任尚书令,有政声,名望很高,说话得体,能宽恕人,每离职常被人思念。一个女儿嫁给了卫玠,当时有人称之为“妇翁(岳丈)冰清,女婿玉润”。历代词人对历史名人乐广之所以崇敬有加,恐怕是离不开时代的原因:当时正值北宋、南宋交替的乱世,恰像乐广之处于西晋末年一样,乐广能在“世道多虞,朝章紊乱”之际,做到“清己中立,任诚保素”,无疑地这便是身处季世的词人所遵奉的做人标则。
乐 史:(公元930~1007年),字子正,宜黄县人(今江西宜黄)。著名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
乐史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是隋唐开科举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乐史仕宦六十余年,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乐史学识渊博,从政之余,勤于著述,前后著书二十余种,一千十八卷。
《杨太真外传》、《绿珠传》等都是古代小说的优秀篇章,历经千年而不失其光彩,广泛流传至今。
《太平寰宇记》是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地理著作,全书二百卷,约一百三十余万字,是继唐《元和郡县志》以后的又一部采摭繁富的地理总志。阅览此书,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的效果。该书对全国各州县的山川形胜、历史沿革、风俗、物产、人物和艺文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对当时的土产和唐宋两代户口、人口发展作了详细的记述,为后世研究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该书在编纂体例上除继承了正史地理志和古地志的传统外,还恢复了“人物”在地志中的地位,又增加了风俗、姓氏、艺文、土产、四夷等项内容,对后世方志著作影响很大。
乐羊子:(生卒年待考),一作乐阳,又作乐羊。著名春秋末期魏国大将。
春秋末期,魏国大将乐羊子的事迹,像“谤书”以及“食子肉之羹”等,皆有史明载。原来,魏文侯曾命乐羊攻打中山,而其子正在中山做官。中山君因此把他的儿子捉来杀了,极为残忍地以他的肉做成羹,派人把送去给乐羊子,意思不外恫吓与报复。没想到乐羊子,收到自己儿子的肉做的羹后,不但丝毫没有慌张失色,反而很神色自若地把这羹统统喝完。这么一来,中山国的残忍企图和手段是彻底地失败了,而表面上对失子之痛装作毫不在乎的乐羊子,就此更加紧的攻城,最后终于拔下中山,以实际行动为爱子报了仇。
乐法才:(生卒年待考),字元备。著名南朝梁国江夏太守。
幼有美名,沈约称之为才子。历官建康令,不受俸佚。梁武帝嘉其清节:“可以为百城表”。
乐韶凤:(公元?~1380年待考),字舜仪,一字致和,一字来仪;全椒人。著名明朝初期大臣、文学家。
博学能文,谒太祖于和阳,从渡江,参军事。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任命乐韶凤掌起居住。明洪武三年改任给事中、中书省员外郎,又升任兵部侍郎,晋升为兵部尚书,与中书省御史台共制定“教练军士法”。
明洪武六年,改授翰林学士,与承旨詹同一起厘考注释“先师乐章”。
明洪武八年,旧韵多起于江南,朱元璋令乐韶凤制定全国性的统一声韵,用中原雅韵正之,取名《洪武正韵》。明洪武十三年辞官回全椒,不久病逝。
乐达仁:(公元1877~1947年),浙江宁波慈水镇人,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第十二代子孙。
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的乐良才,移居北京,以走方郎中为业,成为北京乐氏始祖。北京乐氏第四代乐显扬(号尊育),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立北京同仁堂,称为北京同仁堂的奠基人。在此后的一百五、六十年间,北京同仁堂几度兴衰,至乐达仁祖父乐平泉(字清安,号印川)年轻时,乐家在北京同仁堂仅存铺东之名,每日的收入只有铺号款五吊钱,其他一切全都典给外姓人了。
乐平泉卧薪尝胆,奋斗了十二年,才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全部赎回同仁堂。三十年后,在乐平泉的锐意经营下,北京同仁堂如日中天,盛极一时,驰誉海内外。
乐达仁出生于清光绪二年农历11月29日(公元1877年1月13日),此时爷爷尚在世,同仁堂正处于鼎盛时期。乐平泉生有四子,这就是乐氏第十一代的乐孟繁、乐仲繁、乐叔繁、乐季繁。四子各有子孙,后人称老大乐孟繁一家为大房,老二乐仲繁一家为二房,老三乐叔繁一家为三房,老四乐季繁一家为四房。
乐达仁是四房乐季繁的长子,在乐氏第十二代子孙中,乐达仁排行第七。乐达仁有三个弟弟,大弟曰达义,二弟曰达明,三弟曰达德。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乐平泉去世,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苦心支撑家事铺事二十七年的老祖母许氏也去世了。从这时开始,北京同仁堂由四大房共管,规定各房子孙可以打着乐家老辅的旗号,另取同仁堂以外的铺号,经营中药业。于是,大房开设了五个乐仁堂,四个宏仁堂。二房开设了三个永仁堂,一个怀仁堂,三个沛仁堂。三房开设了两个继仁堂,三个宏济堂,一个乐舜记。四房只设一个堂号——达仁堂,在全国有十八个分号,而且不像其他房那样,把某药号当作本房某人个人财产,而是把达仁堂当作第四房哥兄弟四人的共同财产。
老祖母许氏去世以后,四大房在经济和管理上不断闹出矛盾,所谓“共管”,实际形同虚设。二房以同仁堂名义买进吉林参,卖的钱归入私房,引起诸房不满。三房从同仁堂公帐中提出九万元,存入本房私帐,事情败露以后,被诸房群起而攻。大房于1928年用同仁堂的资金和药材,在南京开办了一个同仁堂,因违反族规,代表大房行使管理权的乐佑申被其他三房赶下台。各房为提防他人损公肥私,竟让任北京警察厅督察长的乐达仁之弟乐达义,派警察来家看守药库,以防家贼。各大房在开设分号上,也是勾心斗角。例如四房在天津估衣街开设达仁堂,大房就在马路对面开设乐仁堂;四房在上海南京路开设达仁堂,大房就在马路对面开设宏仁堂,于是四房在宏仁堂对面,再开设一店,因为不好再叫达仁堂,遂以路边之树,命名为树仁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乐家老铺在全国各地开办的药号,计有三十多个,乐氏家族各房逐渐把精力投入于本房药号的经营管理上,北京同仁堂的经营管理,反倒相形见绌了。
这时候,北京同仁堂自己生产的品种并不太多,为维持同仁堂店堂经营的繁荣之相,只好从达仁堂、乐仁堂等药号调来灵宝如意丹、平肝舒络丹等成药,算是在同仁堂寄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乐达仁之弟、四房的乐达义卸职在家,出任同仁堂的管理工作,建立真正由四大房共同管理的严密制度。例如,犀角、牛黄等细料药材,在内宅设库存放,库门上五把锁,四大房各有一把锁,帐房大头(即第一负责人)有一把锁,只有同时打开五把锁,细料才能出库。另外,所有银钱帐目出入,不盖齐四大房的四个图章,则不算数。
正当乐达义雄心勃勃的准备振兴同仁堂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政局不稳,人心慌慌,北京市面开始萧条,数年之后日寇入侵,民国时期金融崩溃,乐达义壮志未酬,于1947年去世,终年七十一岁。接替乐达义管理北京同仁堂的,是乐达义之子、天津达仁堂副经理乐松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乐松生,在回忆同仁堂和乐家老铺各药号的往事时,曾经这样说:“记得1948年年终时,我们发给职工每人两块银元,才勉强渡过了难关。解放前夕,同仁堂已到了外强中干的地步了……乐达仁精明能干,又在国外留学时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因此,达仁堂在经营方式上,要比古老的同仁堂进步得多……老四房的营业最为发达,大房的乐仁堂、二房的沛仁堂、三房的继仁堂,都无法与四房的达仁堂相比。”
乐嘉陵:(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空气动力研究试验中心总工程师。1990年晋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