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苏东坡有多远 ——读《苏东坡传》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2:11:57
离苏东坡有多远 ——读《苏东坡传》有感

离苏东坡有多远 ——读《苏东坡传》有感
离苏东坡有多远 ——读《苏东坡传》有感

离苏东坡有多远 ——读《苏东坡传》有感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本来是不读传记的,开先河的就是这本《苏东坡传》.第一次读《苏东坡传》是在十八年前,王岩老师递给我一本书说:推荐给你本书看,挺不错的.其实老师不说这后半句话我也知道那书一定是很好的,因为以她的品味以她的眼光这么郑重其事地推荐,一定差不了.那是一本很旧的书,书封面还缺了一块,暗黄的底子上写着浓黑的“苏东坡传”几个大字,字很精神,旁边赫然印着“林语堂著”,这三个字让我真正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那时我还是了解一点这个用英语写作的林语堂的.翻开来,扉页上题着老师丈夫的名字和买书的日期地点:一九八一年购于济南.那是他上大学期间买的. 于是心存敬畏认真读了下去.这一读就读出了一个活灵灵的让人喜欢让人亲近的人物,读出了写这个人物的作者一颗烂漫率真的心.真正认识苏轼应该是从这本书开始,而真正认识林语堂也应该是从这本书开始.没想到传记可以这样写,读传记是这样有意思.几年之后,还念念不忘这本书,还特地向老师又借来复读了几遍,最后在二零零七年,在青岛书店看到有这本书卖,虽然版本不同,还是高高兴兴地买下了.从此有时间就翻开来看看,寻找着精神的慰藉. 识字的中国人应该没有不知道苏轼的,因为几乎哪一册教科书上都有他的诗歌.最早的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始,然后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淡妆浓抹总相宜”,再下来呢?“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再后来就如大江滔滔涌来了:“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还有他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付过》、《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更何况苏轼生于四川峨眉,然后到京都开封,之后在朝廷和地方之间反复奔波,北至河北定州,南到海南儋州,他的足迹遍布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他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会以最大的热情来喜欢他,他的故事也就随之带到了哪里.所以在中国,有几人不知道苏东坡呢? 那个年代的人们喜欢苏学士.上至皇帝皇太后,下至村夫野老,文雅的诗人,粗俗的村氓,官员、政客、歌姬、僧人……几乎囊括了各种行业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人物,都被这个运气不是很好的人所深深吸引,他们争相传诵他的作品,争相来拜访这个和气的没有名人架子的人,争相收藏他的手稿,争相做他的朋友,即使是在他政治上最最困难的时候,他的身边也不缺少朋友. 后来的人们也喜欢着这位东坡居士.那些读他文章的人,那些背诵他的诗歌的人,那些收藏他的故事的人,那些编辑教科书的人.林语堂是典型的一个,还有一个小小的我. 因为苏东坡的才情,因为苏东坡的率真的性情,因为苏东坡平和的性格. 他的才情真是与生俱来.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为“轼”,就是因为父亲早就发现了他出众的才华,而警示他不要华而不实,要做个朴实有用的人.对他来说,写诗写文章好像是生活的一部分,提笔写来,自然得就好像流淌出来一样,不用思索不用斟酌却异常清新优美,这就是天才,几百年才出一个,谁也比不得.他还写得一首好字,优雅秀美流畅,就像他这个人,天生的优雅潇洒.为了那些美丽优雅的文字,他的诗他的文章他的信一旦写出,人们都争相传诵,争相收藏,为有他的一分墨宝而洋洋得意.他不但会写,还会画,是一流的高手.他还研究药物、饮食、养生,研究佛教,研究建筑,研究水利工程,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都研究,而且一研究就有超人的成果.他是个学者,还是个很好的父母官.每到一处都能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福音,他用他的智慧和爱心造福一方.他真是个无可挑剔的人.人们羡慕他的才,爱他那些优美的诗篇,爱他的为人.而他的坏运气也是因为那班小人太妒忌他的才气妒忌他的好名声而也以极大的热情高度关注着他、积极地打击着他、毫不手软地陷害着他.他们抓住了他的弱点:率真. 苏东坡是一个不设防的人.对朋友不设防,对敌人也不设防(在他眼里,似乎从来没有敌人的概念,直到那些人跳出来把他往死里整).他不会设防,天生就爱表达自己,不矫饰,不虚假.他从不隐瞒自己对现实对民生对未来的看法,真诚自然,所以他的内心那么容易被人猜透,那么容易成为那些人的把柄.这样一个人实在不适合政治——这个充满阴谋和虚伪的漩涡.但有意思的是他却是一个好官,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他都为当地的百姓做.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兴修水利、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赈灾、祈雨……百姓喜欢上他更因为他为百姓做的这些好事. 苏东坡的性格实在很好,没有一个文人能像他那样随和,对人随和,对自己的命运也同样随和,虽历经苦难无数,他却都能用超脱的姿势来解决,并能从中寻出自己的快乐.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喜欢开玩笑,对憎恨的人和事情不留情面,但是他却不会恨一个人.包括晚年的王安石,“相逢一笑泯恩仇”,在他心里就没有仇.无论命运如何,在短暂的惊慌之后,他都会很快恢复到自己一贯地从容、快乐之中,不怨天,不怨命,不怨人,随遇而安.而且是最大限度地“安”出乐趣,“安”出精神,“安”出一番独特的景象.他能把菜根吃出独特的滋味,能发现荒草丛生的地方与众不同的美景,能和邻居不识字的阿翁成为至交……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欣赏,并且用智慧来享受着生活.他对弟弟子由说的几句话说的真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我明白了苏东坡内心的从容来源于对自己高度的自信,他是明白自己的,所以他不慌、不怕、不沮丧. 李白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仙人,离生活太遥远,而苏东坡,是一个让人仰慕的却又亲切充满生机的人,是一个真正生活着的人.我爱苏东坡,爱他的才能更爱他的性格.才能不可能仿效,但我希望精神上能够接近他,能像他那样热爱着、欣赏着、生活着. 我爱的,还有林语堂.林语堂和苏东坡太像了:才华流溢,率真自然,真诚乐观,热爱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不矫情,不伪饰,不为任何人改变自己.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津津有味地述说着苏东坡,好像就在述说着自己,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时空无关与生死无关,只和“知音”有关和“相投”有关.从这一点来说,林语堂与苏东坡没有距离. 有时间,读一读《苏东坡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