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彩陶的突出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8:08:50
甘肃彩陶的突出特点

甘肃彩陶的突出特点
甘肃彩陶的突出特点

甘肃彩陶的突出特点
在甘肃青海地区,彩陶的发展及存续年代大体如下:(炭14测定加高精度树轮校正数据)
大地湾一期:公元前6220——前5360年.
师赵村一期:公元前5300——前4900年.
仰韶早期:公元前4899——前3819年.
仰韶中期:公元前3999——前3523年.
仰韶晚期(含马家窑文化早期石岭下类型):公元前3980——前3042年.
马家窑文化:(中期)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69——前2882年.
马家窑文化:(晚期)半山类型:公元前2500——前2300年.
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公元前2453——前2032年.盛世收藏网 www.sssc.cn
齐家文化:公元前2183——前1630年.
四坝文化:公元前1950——前1430年.
卡约文化:公元前1600——前600年.
辛店文化:公元前1400——前700年.
寺洼文化:公元前1400——前700年.
诺木洪文化:公元前1000——前800年.
沙井文化:公元前900——前409年.

关注

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母亲河。
黄河文明是伟大的古文明之一。黄河文明是在整个黄河流域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大体上依上、中、下游分为三个互相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区。
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以精美绚丽的彩陶为主要的文化特征。
...

全部展开

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母亲河。
黄河文明是伟大的古文明之一。黄河文明是在整个黄河流域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大体上依上、中、下游分为三个互相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区。
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以精美绚丽的彩陶为主要的文化特征。
在著名的大河中,黄河是以颜色冠名的。星宿海的众星般的涌泉,汇成了溪流,又聚集成大河。而在远古人们将黄河只称作河,激荡的黄河穿越青藏高原的重重峡谷,直下黄土高原西端的兰州盆地,又沿黄土高原西缘北上,向东北折向内蒙,复又急转南流,湍急地穿过黄土高原,泥沙俱下,河流黄色汹动,大河因而被称作黄河。黄河的颜色正是黄土高原赋予的。
在黄土高原南麓的山前地带,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长达七百公里的河水冲积区,土质肥沃,宜于耕作,成为远古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之一。
渭河是黄河最长的支流,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南麓,横贯甘肃东部和关中平原。渭河常因山洪暴发而造成河水泛滥,在渭河南岸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土,不仅为农耕提供了肥美的土壤也提供了纯净细腻的优质陶土。在这方充满朝气和灵气的黄色净土上,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彩陶。
一九七九年,在甘肃省泰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年代更早的含有彩陶的文化遗存,被称作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的彩陶,以泥片分层敷积法作成,陶质为夹细砂的红陶。火候不高,质地酥松,陶器的制作比较原始。彩陶纹样十分简单,在圆底钵或三足钵的口沿外绘一圈红色宽带纹,还在口沿内绘一圈红色窄带纹。这简单的红色宽带纹,犹如伏羲氏一画开天,划破了蒙昧混沌的黑暗。
大地湾文化的一些彩陶钵内,绘着红色的独体符号,有“‖”、“×”、“○”、“●”、“≈”、“∈”、“┆┊”、“╮╮”、“亻”等,有的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有的符号属于指事符号。大地湾文化彩陶上出现的指事系统的符号,在继起的半坡类型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延续发展,为研究中国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8170年至7370年前(经校正) ,因此,大地湾文化的彩陶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彩陶。距今8000年初的两河流域的哈苏纳文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而大地湾文化与哈苏纳文化的年代相当,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古文化之一。
继大地湾文化而起的半坡类型,进入了彩陶迅速发展的时期。半坡类型距今6000年左右,分布地区主要在甘肃东部和关中地区,经过漫长的制陶生产实践,在陶土加工、陶器成型、研制颜料和绘画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彩陶的陶质多为纯净的细泥红陶。大和中型的陶器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彩绘的颜料除了褐红色外,还使用了黑色。在拉坯制陶和绘制长线条纹样时,都借助了有较快转动速度的陶轮。这些,为半坡类型画工绘制内涵丰富的彩陶纹样提供了技术条件。
甘肃地 区的半坡类型彩陶纹样,主要有鱼类纹及鱼类水族动物的各种变体纹样,这类纹样贯串于半坡类型发展的始终,并且呈现出由写实的自然形纹样演变为示意的几何形纹样的系列过程。半坡类型的氏族人们对鱼类族纹情有独钟,应与原始汁会的图腾崇拜有关,半坡类型彩陶上的形形色色的鱼纹是半坡部族的鱼类图腾的图谱。
距今5500年左右’以陕西、河南、山西邻接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类型,它的传播和影响面很广,向西达到甘肃中部。庙底沟时期的甘肃彩陶已逐渐显出地域性的特点,变体鱼纹成为主要的彩陶纹样。在秦安县大地湾的一座庙底沟类型早期房基中,山土了一对变体鱼纹彩陶大盆,口径为51公分。器形规整,陶器胎壁厚薄均匀,描绘鱼身的线条长达尺余,画得遒劲凝炼,表现出很高的绘画技艺。这对变体鱼纹彩陶大盆,堪称早期彩陶盆的代表作品。
秦安大地湾还出土了一件庙底沟类型早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位于口部的圆雕人头像,披着整齐的短发,双耳有小穿孔,是用来系挂装饰品的。眼睛和嘴都雕镂成空孔,瓶顶只开了一小口,因此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不是日常实用的器皿,可能是用于原始宗教崇拜的物品。人头像五官端正,能准确把握体面转折关系,堪称原始社会雕塑的精品。
距今5000多年之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彩陶开始趋于衰落。位于甘肃渭河上游和西汉水、白龙江流域的石岭下类型,继庙底沟类型而兴起,并且彩陶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石岭下类型的彩陶纹样中,变体鱼纹已经灭迹,被水陆两栖类的动物纹样所取代,最常见的是鲵鱼纹及其变体纹样,人多以单独纹样的形式装饰在彩陶瓶腹的一面上。鲵鱼俗称娃娃鱼,在古代又名鳙鱼。这种某些特点类似人的动物,容易被氏族人们视作神物’因此鲵鱼纹被逐渐神化。早期的鲵鱼纹比较写实,甘谷县西坪出土的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鲵鱼纹彩陶瓶,鲵鱼的头部似人面,并用直线绘出像胡须的纹样,只画了一对上肢,肢端为四指,与鲵鱼的上肢端部长着四指是相等的。条状的身上还有网状花纹,而彩陶上的鱼纹往往以网纹表示鳞甲。因此,这件人格化的鲵鱼纹有着特殊的含意,有的专家认为是“龙身而人头”的伏羲氏之雏形。
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鲵鱼纹,被进一步神化,将肢体增加到八个,身子概括成弯月形。
石岭下类型晚期彩陶上的鲵鱼纹,逐渐变得抽象。头和肢爪消失,仅存一对弯月形的身子,作左右对称式的排列。最后,鲵鱼纹被浓缩成徽号式的纹样。
石岭下类型彩陶还有许多几何形纹样,足以均匀的弧形条纹构成的,并且丰富了图案的构成样式。石岭下类型彩陶初步形成的艺术特色,在马家窑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迎来了彩陶艺术的繁荣时期。
甘肃中南部是马家窑文化的中心区域,这一地区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相联处,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这里交会,繁丽精美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就是这两大水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踫撞的火花。
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这三个互相继承发展的类型。马家窑类型的遗址作过一系列的碳素年代测定,为距今5230年至4850年前。马家窑类型的主体是继承黄河流域的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而发展的,它们的彩陶器形都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马家窑类型彩陶盆、钵、碗的装饰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内彩花纹,图案由简单变为繁复。在马家窑类型早期,主题纹样常饰于盆、钵内底部的圆形中。晚期的彩陶盆、钵内圆形底部和腹部一周的花纹联成整体,形成统一而又有变化的图案。
作为水器的瓶,足马家窑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形之一,它是从庙底沟类型、经过石岭下类型的尖底陶瓶发展而来的,为了便于平稳地放置,演变为平底瓶的样式。由于要增加盛水的容量,瓶腹变得宽大。为倒水时使水流集中,颈口变成短而直,又由瓶演变成壶的样式。马家窑类型早期的彩陶瓶,腹部呈筒形或椭圆形,因为器形较长,所以腹部常饰横列的多层图案带。马家窑类型晚期的彩陶瓶和壶,腹部变得横宽,上腹和下腹转折明显,因此按照颈、上腹和下腹这三部份来安排不同的花纹。显眼的上腹安排主题花纹,内收的下腹饰次要花纹,颈部只饰附属的花纹。随着彩陶水器的器形变化,图案布局出相应地发生变化。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还受到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在湖北省宜昌市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镂孔圈座红陶三联杯,这与甘肃白龙江流域舟曲、武都等地的马家窑类型出土镂孔圈座彩陶三联杯或二联杯的器形基本相同。大溪文化的彩陶器形以圈足为特色,在马家窑类型彩陶中,有少量的圈足豆和圈足罐,这些彩陶器形先前在黄河流域未发现过,其源头应溯自大溪文化。大溪文化彩陶以二方连续旋纹为主要花纹,而马家窑类型早期彩陶也有类似的旋纹。到马家窑类型时期,旋纹成为主要的彩陶纹样之一。有的以一个大旋纹占满器腹的一面,像大涡轮不停地旋转。有的以四方连续旋纹的样式,装饰在水器的瓶腹上,犹如布满水面的漩涡。在彩陶壶的上腹,多饰二方连续旋纹,圆形旋心中再填十字形纹、网线纹等花纹。在彩陶盆、钵内,饰有不同样式的旋纹,行的将四个旋心组成的旋纹适合在圆形器内;有的以器底中心为旋心的旋纹和腹内壁的二方连续旋纹联成一体,组成结构复杂的旋纹。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旋式图案,大多采取以点定位的方法。能从定位点的周围各方延伸出花纹,从而最自由地占据图案的空间,突破呆板的方框式和对称式的图案格式,这是一种空灵而能激发想象力的图案定位方法。
马家窑类型彩陶进入了精妙的艺术境界,彩陶器形之典雅、花纹之精美、图案之多变、技法之优异都是前所未有的。犹如出峡河水,有着飞动的气势,充满澎湃的激情。
半山类型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因此而命名。半山类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半山类型早期的彩陶与马家窑类型晚期彩陶,有着密不可分的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兰州市出土的半山类型的彩陶特别精美,兰州位于黄土高原西缘,也是世界上黄土最深厚的地方,陶土纯净细腻。黄河从兰州市区穿过,黄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台地上,遍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兰州花寨子等半山类型遗址山土的彩陶,可称作半山类型早期彩陶的代表作品。葫芦形网纹彩陶壶是半山类型早期彩陶的典型器物,顺着器腹直贯而下的束腰葫芦形网纹,像并列的一扇扇屏风。
半山类型中期的彩陶,以壶、罐为主要器形,为了增大贮盛量,器物外扩而饱满,近于球形。底部相对较小,底径一般为l 2公分至14公分,和人的头顶直径差不多,因此在搬运这类壶、罐贮盛器时,可能足放在头顶上的。
饰在彩陶壶、罐的浑圆腹部上的花纹,多以腹部最宽处为分界线,将主体花纹饰于上腹,并且大多数为连续的图案。从平视、俯视不同的视角去观看,都能构成完美的画面。
半山类型的彩陶图案追求繁丽精致的艺术风格。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带纹合镶的复合纹构成各种花纹。半山类型的彩陶纹样中,几何形纹样占大多数,这是因为半山类型以前的一些具象纹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演变成抽象的几何形纹样。其中旋纹的数量最多,在半山类型中期的彩陶花纹中,旋纹几乎占到一半。在彩陶壶、罐下腹两面,各以一对左右对称的圆圈为旋心,各旋心间由曲线连成二方连续旋纹,顺着旋纹的上和下方并置着多组旋线,更增强了旋动感,具有波澜壮阔的气势。
半山类型晚期彩陶壶、罐上的旋纹,旋心逐渐增大,旋心中还饰网纹、十字圆点、圈点轮形纹等纹饰。有的连结旋心的旋线变成了图案带。半山类型部族的人们,生活在奔动的大河旁,奔腾不息的河水凝固成彩陶的旋纹,旋纹是大河奔流的高度概括的意象。
由半山类型晚期的四大圈旋纹,发展为马厂类型的四大圈纹,只是断开了连接四大圈的旋线,这表明了马厂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和发展。四大圈纹成为马厂类型彩陶壶上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圆圈内花纹以网线纹和网格纹最常见,填充在圆圈内的花纹缤纷多样,组成圆形花纹的大汇展。
马厂类型彩陶壶的圆圈纹中,出现了少量的肢节或肢爪纹,这些足神人纹解体而演绎出的纹样。彩陶上的神人纹始起于半山类型,终结于马厂类型晚期,贯串于半山和马厂类型的始终,相延发展了五六百年。神人纹曾被称作蛙纹,只是根据神人纹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形态来命名的。神人纹的萌生期在半山类型的早、中期’这时期的神人纹多是全身,接近人的真实形象但而都不画具体的五官,而以圆圈来表现。神人纹的成熟期在半山类型晚期,神人纹的样式变得复杂,出现了组合的神人纹。还出现了神人纹的变体样式,只表现神人的上半部分,将下肢省略。
在马厂类型的早、中期,神人纹处于变体期,神人纹以各种各样的变体形式出现,并且成为马厂类型主要的彩陶纹样,有的将头部省略:有的连身子也被省略,只余下分解开的肢节爪指纹;有的简化成两节的肢爪纹;有的成为涡旋形肢爪纹。
到马厂类型晚期,神人纹进入衰退期。连续的肢爪纹增多,最后简化成三角折线纹,仅在关节处残存着爪指。有的成为四端长着爪指的十字形或卐字形纹。这些变体的肢爪纹已成为一种徽号式纹样。
随着多种经济的发展,马厂类型彩陶的器形样式增多,有许多新创和别致的器形。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的图案样式。如马厂类型的一些彩陶的造型变得挺直,图案纹样也以直线为主。如筒状彩陶杯的腹壁较直,杆腹上常以几十根至百余根的竖线和横线组成回形的网状花纹,画得严密工整,一丝不苟。
距今4000多年时,黄河上游地区较早地开始驯马。同时,北方草原文化迅速南栘,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马厂类型受到游牧经济的冲击,不久就衰落了,彩陶的制作随着也变得简单粗放,甘肃彩陶也由鼎盛逐步转入衰退。
距今4000年前左右的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全境、青海东北部和宁夏南部,地处北方草原文化和黄河上游农业文化的接合部,因此齐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复杂。齐家文化的制陶工艺受到东而的龙山文化的影响,以陶质细腻和造型精巧为特色,并且彩陶很少,而以素陶为主。
甘肃中部的洮河流域一带足齐家文化的中心,这区域的齐家文化彩陶’自身的特点很鲜明。其中,齐家文化的发现地齐家坪出土的彩陶具有代表性。彩陶器形中最有特色是双肩耳圆底夹砂罐,上而常绘红色的套叠三角形纹,可能是摹仿草编篮筐的肌理纹样。双人宽耳高领彩陶罐也是齐家文化具有特色的彩陶器形,上面多饰红色的三角形复线或纲线纹。
齐家文化已有厂各种样式的小和中型铜器,其中有许多青铜器,这意味着制铜工艺将取代制陶工艺的地位,铜器的山现成为彩陶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甘肃陆续发现了一些铜石并用时期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如分布在秦长城一带的菜园文化、积石山至榆中的黄河沿岸的卡约文化,它们的彩陶各有特点,但彩陶纹饰都比较简单。
分布在河西走廊中段和两段的四坝文化,是含有彩陶的早期青铜文化。玉门火烧沟、民乐东灰山等, 四坝文化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3890年至3580年前(经树轮校正)。四坝文化彩陶的器形较小,有便于提携的设着四个系耳-的罐和壶。并只有着各种样式的单耳器,其中多为饮器。彩陶纹饰中有犬、鹿等动物纹样。还有以动物造型与彩绘纹样相结合的彩陶,如羊头形把手方杯、鹰形壶、三立犬器盖方鼎。四坝文化彩陶的这些特点,流露山强烈的畜牧生活的气息。
全身的人形彩陶是四坝文化特有的样式,从脸部幽默的表情、鼓凸的腹部、前翘的皮靴等细部的生动刻划,表现出四坝人天真俏皮的谐趣。
在甘肃含有彩陶的青铜文化遗存中,辛店文化是延续时间较长的,又分作山家头、炬家川、张家嘴等类型。其年代约相当于西周时期。河湟地区是辛店文化的中心区域,在先秦,这里是羌族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
辛店文化彩陶以夹砂陶为主。彩陶图案具有简洁疏朗的特点。彩陶纹样中,以宽带纹构成的双钩曲纹最常见。这种徽号式的纹样,可能足一对犬纹复合而成的变体纹样。犬纹还以单独纹样的形式出现,可见犬纹在辛店文化彩陶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辛店文化彩陶的动物纹样还有长颈短尾的水鸟、攀缘而上的蜥蜴、大角细腰的鹿。而犬首人身的裸体纹样尤为奇特,反映出对犬神的崇拜。闪发光芒的日月纹,也是辛店文化特色鲜明的彩陶纹样。辛店文化这些富有特色的彩陶纹样,散发出草原生活的气息。
沙井文化是甘肃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沙井文化一系列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3095年至2630年前(经树轮校正) ,相当于西周至春秋中期。沙井文化彩陶的主要器形,有夹砂圆底壶和单耳筒状罐,这类陶器是在游牧生活中用于炊煮和盛放乳液的。彩陶花纹以红色绘成,以并列的细长的倒三角纹为特色,还有席形纹、三角形网纹、菱格纹等几何形花纹,这些都是编织形纹样,摹仿着草编器的式样。沙井文化的充满游牧风采的彩陶,给甘肃彩陶画上了终止的句号。
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是北方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彩陶由农业定居生活的发展而兴起。甘肃又是彩陶很晚才衰落的地区,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最早南下的地区之一,彩陶又因游牧流动生活而退化。甘肃彩陶源远流长地延续发展,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多年,经历了产生,兴起、繁盛、衰退的发展阶段,构成了完整的彩陶发展史。
甘肃彩陶是黄河远占文化的灿烂之花。并且以众多的类型、丰富的器形、绚丽的图案、精美的花纹而著称于世,成为古代彩陶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序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