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孩子要不要读名著?读什么书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5:13:24
初一的孩子要不要读名著?读什么书好?

初一的孩子要不要读名著?读什么书好?
初一的孩子要不要读名著?读什么书好?

初一的孩子要不要读名著?读什么书好?
对于读书,我一向的看法是开卷有益,所以自己看书不限文体,对女儿也没有什么限制.小时候我给她买书,有时带她自己挑书,后来发现她对我选择的书兴趣不大,无论著名作家的小说还是获得世界文学大奖的作品.后来我们就带她去附近的图书馆借书读,自己选择漫画书,科幻小说,幽默故事,散文集,心灵鸡汤之类的,她自己选择的书,反而更有兴趣读,对自己的品味还常常自夸一下.《西游记》,《红楼梦》都看了简读本,西游记的电视剧更是看了又看,乐此不疲.女儿是比较晚熟型的孩子,同学们有的开始读青春校园类的小说了,她不喜欢,更偏爱儿童读物.孩子的成熟有早有晚,只要愿意阅读适合自己年龄,兴趣,引导孩子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书籍,我就都鼓励她读,呵呵.
1.
2.
都可以读,不过感觉用心读最重要.昨天家长会老师也说了,不少孩子书看得不少,但收获却是因人而异.
我家孩子看书就是更多地看情节,少有深层一些的思考,读后感也是三言两语,这学期希望他能用心去读.
3.
名著肯定是好东西,因为经过了岁月的积淀,大浪淘沙后剩下来的精华.
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关乎生命、社会、人生的话题,我们需要阅读文学作品,和需要空气和水一样,也许是一辈子的事情.在一辈子的不同时光中,我们需要不同的作品,在林林总总的文学名著库中,我们一个时段总是取适合我们自己需要的那一小部分来品尝.口味无对错,每个人每个时期的口味都可能不同,所需的营养要素也不同.
所以,
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另外,人生那么长,不必担心以后没有时间看名著.很多家长有一种“只争朝夕”的急迫感,用一种带有强烈任务色彩的方式来给孩子推荐甚至强迫安排名著,这种方式的副作用很大,会把孩子的兴致毁掉,导致从此厌恶同类的所谓名著,这个损失就太大了.
例如红楼梦,里面的生活琐事、微妙的心机,复杂的人物社会关系,隐晦的男女之事,小小的孩子未必能明白,也不是他们这个年龄该明白的事情.我常听到一些家长炫耀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就看完了红楼梦,加之这孩子还是清纯的小女孩子,我心里总是涌出一种可笑甚至悲凉的心态.家长的炫耀心态,包含了一种非常重的功利心.红楼梦分明是一种闲书,后来所谓红学家过度分析出来的什么社会政治意义,都是很可笑的,有一点,显然是适合成年人看的闲书,给小孩子看并不严肃.所幸的是,大部分孩子根本不感冒这些书.的确有一部分小孩子关注了这类书,我觉得家长所抱的态度最好是不鼓励也不反对,当然孩子看了一阵以后自认为看懂了也许其实没有看懂,也无所谓,但是从我的敏感来说,我觉得是不是也错过了一种成年后才首次看的新鲜感.不排除极少数孩子真的看懂了,那这孩子也太早熟了,恐怕家长该担忧而不是自豪了.
当然,看懂基本的来龙去脉,当个“知识”来明白,和有切身感受,产生共鸣,也有很大差异.文学名著作为文学艺术的属性,是需要后者的,否则就是消化不良了,只是当作了认字课本,我觉得非常可惜.比如,我自己就是三十多岁才看的雨果的“悲惨世界”,虽然中学时期就在每天放学的时候听其他同学说书一样介绍过了;更以后有一天偶然看了“傲慢与偏见”,如获至宝,突然发现,有一种戾气(书中所指的“傲慢”)的人性,居然有着戏剧般的善果,作者是微笑着看这一切的.
从此我才明白,傲慢也是人性中的一品,很难直接说它好坏.当然,也许因为常人直接把它归类为不好,所以恰恰被喜抗拒的人选择而未可知;而正因为它并不是那么不堪的一种品行,所有后面反而有惊喜.傲慢的结果是,遭到对方的“偏见”,不过最后总归之为平和、互补、互相吸引.“傲慢和偏见”一开头的关于几个女孩子的家庭场景,叽叽喳喳的喧闹,女家长的琐细和俗气,男家长的不露声色,确乎容易拒绝了许多读者,例如,假如我小时候翻开这本书,肯定会如同小时候看什么京剧“平原作战”之类,着急地说“怎么还不开打呀?”,必定会再无耐心看下去而抛到一边了.时间不对,等于浪费了名著.因为没有读过,和翻了翻觉得不合适,还是有细微差异的,因为后者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也许令以后重遇重读的过程更加曲折.
类似的还有“呼啸山庄”.那种近乎于病态的疯狂的感情,我觉得是不是精神病科临床应该是可以诊断的病情,在文学作品中令人惊叹地表现出来,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都适合去读的,能领会和消化的门槛很高.我前一阵拿起来,读到中间,有因故放下了.当然书就在家里,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拿起来.这一次“第一次”阅读,收获不小,但是因为作品太厚重,以至于我给将来仍留下了一份厚礼---如果我不死的话,我还有机会去看后半部.是个人都知道三姐妹的三部作品,我也一直仰慕,幸运的是,我都是在成年后找到机会“偶遇”它们,这种感觉很棒.
我在自己沉浸到这几本名著的时候,并未考虑到把这些“珍宝”推荐给雨点小朋友.因为这样我觉得才是可笑呢.也有可能哪天在饭桌上气氛合适了我讲两句故事梗概,但不等于推荐.世界名著,又不是家庭名著,雨点的将来的世界必定很开阔,不需要我这个爸爸来给他推荐.不过,象我小时候有同学在边上热烈推荐,甚至转达内容,我觉得也是幸运的.至少知道有这本书.
前面提到西游记,孩子现在是适合的.当然不是说西游记的全部养料他都可以吸收,例如有评论说西游记里面反映的厚黑社会逻辑层面,雨点这么小未必能注意到,但是至少对里面的打打杀杀是非常喜爱的,而且孙悟空天性里的童稚为开,就是和孩子们神交的基础.类似的还有水浒,还有三国.最低限度都是很好的故事.自然,作为成年人,我在听水浒的时候会觉得很悲凉,那个时代杀个人和杀个牲口差不多随意,另外宋朝的贪腐和现在惊人地相似,让人感到无助.有少不读什么老不读什么的定位说法,也许和这个有关.
读者杂志里面的短文,情趣偏向单一,就是所谓真善美,厚度不够.
好比中央电视台,非要在既定的时间内销售给你廉价的感动.我对这些都比较反感,也本能抵触.在我中学那个时代,读者刚刚问世,那时候叫读者文摘,在那个匮乏和饥渴的年代,这个杂志是很不错的,我因此对它也有很深的感情.
我本人很反对干预的.当然,家长作为家长,自然对孩子有正该的影响,我觉得旁敲侧击就够了,或者说身教多于言传也许更好.“儿童文学”这本杂志也不错,后面应该有“少年文艺”吧.
都是我小时候喜爱的杂志.不过,那时候杂志少.这两个杂志的主旨也是真善美,不过似乎内容范围和品位要比读者不那么单一?如果有家长和孩子头挨着头,探讨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这是我非常羡慕的模式.可惜我们家雨点不给我们这个机会.
4.
我认为还是读名著好,初一的孩子有大量的时间,而且西游记、三国演意都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孩子更感兴趣,读者文摘虽然好,但孩子的阅历不能完全领会其文章的意境,到了初二、初三,孩子又长大了,领悟力增强,时间又紧张,更适合读《读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