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7:37:14
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有哪些?

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有哪些?
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有哪些?

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有哪些?
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
老子
(约)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 Confucious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邓析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 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鲁〗
(前--前)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 孔子学生.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
子思
公元前483 - 公元前402
〖战国〗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 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为其所著.
墨子
(约)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战国〗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 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庄周
(约) 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
〖战国〗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任蒙地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厚币礼聘.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无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无界限差别),而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齐一无差别).又以为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仄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所著有《庄子》.
荀子
(约)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战国〗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 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著有《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