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教师能够提供哪些支架?作用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8:54:35
作文教学教师能够提供哪些支架?作用是什么

作文教学教师能够提供哪些支架?作用是什么
作文教学教师能够提供哪些支架?作用是什么

作文教学教师能够提供哪些支架?作用是什么
“支架式教学”是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的见解,探讨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互动.下面通过阐述支架式教学概念的涵义、理论基础等,分析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以供大家参考.

一、概念界定
对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这一问题,涉及到对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的界定及性质的判断.
“支架”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用语,也叫“脚手架”或“鹰架”,指的是搭在正在修建的房屋外围的一种结构物,其作用在于为建筑工人提供一种站立的平台,使他们能逐层地去建房子.这种支架并不是房子本身的必要部分,也非其组成部分,因而在房屋建好之后,就会被拆掉或撤走.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目前研究者还没有给支架式教学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对支架式教学的具体表述上也有很大不同,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相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建构主义用支架来比喻建构主义的教与学,认为教是支持、引导、协助,学是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步建构的过程;迪克森等提出,支架式教学是系统有序的,包含了提示性的内容、材料、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师为改善教学所提供的支持的过程;罗森赛恩等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习者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即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伍德等人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斯南文指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是儿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的过程.纵观以上各家之见,笔者认为,支架式教学是由教师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补充,从而使儿童完成学习任务中凭借其自身力量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另外对于支架式教学在性质上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的研究者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思想,有的则认为是一种教学策略,我们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而支架式教学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是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进行学习,最后还要逐渐撤出,从而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另外在这一结构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的搭建支架的方法,因此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

二、理论基础
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维果茨基指出社会情境中的学习带来发展,他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在社会和教学的制约下,学习者的心理结构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后才内化为自身的内部活动.同时他也指出,在这种社会互动中,成人对幼儿实行教育和文化传递是很重要的.支架式教学对教学的理解首先是将它定义为一个教师与儿童积极互动、合作建构的过程,要求教师积极地与儿童合作,主动介入儿童的学习过程,向他们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社会支持.这一观点是对皮亚杰建构主义的一种超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主要是儿童个体自主建构的过程,个体的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环境的,因此往往更强调环境中刺激的丰富性,要求教师为儿童准备足够的操作材料,以满足儿童进行以个体操作活动为主的学习需要.而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是儿童的学习以合作的、共同操作的活动为主,因此不仅要为儿童准备足够的操作材料,更要积极引导儿童与教师、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这是维果茨基20世纪初创立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将儿童的学习状态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更有经验的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距离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潜能.正如维果茨基本人所指出的:“最近发展区定义了还没成熟但是在成熟过程中的功能,这些功能也许明天会成熟,但目前是萌芽的状态,这些功能可以被叫做发展的蓓蕾或花朵,而不是发展的果实.事实的发展程度智力或成就显示既往的心智发展,而最近发展区则显示前瞻的心智发展状态.”教师作为典型的更有经验者,不仅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更要通过自己的支持使儿童跨过这个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潜能变成现实.支架式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切入点,它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教与学.其中教师的“教”是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支架,学生的“学”是在这种支架的扶持下,跨越“最近发展区”.

三、支架式教学环节的界定
目前研究者对于支架式教学环节的界定相对比较一致,主要是五个环节构成:搭脚手架;创造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另外也有人将其分为三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儿童独立学习.还有人将其分为四个过程:支架的设计过程;支架的建构;支架下的探索;支架下的矫正和完善.我们认为对于环节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环:
首先,判断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搭建支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教师观察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现有水平与儿童所要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另外还包括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现”出来.按学生不同的情况,从不同角度搭建不同的脚手架,包括:1,认知支架,指搭建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知结构中的支架;2,情感支架,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常表现为动机形式.最佳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3,能力迁移支架,学习活动实质上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不断展开思维活动,使人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的工具就是能力迁移支架,能力迁移支架能够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性.
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的实施:在共同解决问题活动中,儿童积极主动与教师提供的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在教师指导、协助下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而教师提供不同的搭建“支架”的方法,如:讲解、启发式提问、非正式的讲解、开放式的讨论以及对幼儿对学习的支持,包括情感的回应,环境的设置、增加兴趣、额外的鼓励等.不同的支架方式体现了教师控制学习的不同水平.这些方式往往依据儿童的不同需要灵活提供,从而有效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学习——撤出支架:建立支架的目的是为了建造房屋,房屋建好了就可以撤走支架.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一定的评定,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地将学习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的学习.
支架式教学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即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在合作中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当其技能提高时,让其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学习.

四、启示
支架式教学最初产生于探索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研究中,近年来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日益扩大.我们从以上对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的阐述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中有很多与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一致的思想.
(一) 教育理念上
我们以往的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教授下一味的接受现成的知识,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支架式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以现有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是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搜集、整理资料,分析相关的信息,进行自主建构,这与我们目前新课程改革中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他为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二)师生关系上
以往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种现象: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忽视教师的作用.而支架式教学在这两种极端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师的角色出现,也不是以完全的辅助者为主,而是转变为“导”者,一个支架的设置者.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更多的是合作与互动,教师是经验上的先导,他把握着活动的整体方向,但并不控制、限制,也不一味顺应学生,而是一种“后有扶持,前方引导”的搭架方式来扩展学生的学习.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创设一种愉快、温暖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没有压力,学生主动的探索,自主建构,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依据学生的程度,以及困难的程度为学生搭建支架,这种支架有时只是一个建议或一个手势,有时是一定的讲解、示范、演示,这要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师生之间沟通、协商,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好的支架设置者如同一个好的教练,他能够了解选手的特点和能力,指导什么时间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支架,只是必要时在一旁提示和指导,提供及时的反馈,运动场上活跃的主角是选手.
(三)在教学方法上
支架式教学是围绕所要学习的知识建立的一个相关支架,这种支架式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入学习所需要的,这需要教师首先要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首先支架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联系,教师通过教学,唤醒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经验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着重要的联系;其次支架的搭建关键是为了促进学生“现有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唤醒后,使学生将自己的这些经验带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之中,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自主的建构.支架的搭建是在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掌握,这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因为支架的搭建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成功经验有了明确地回顾,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现有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新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建构,使新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新经验,使学生体验到突破自己已有水平的成功体验.支架式教学从两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树立了自信.
另外支架式教学的一个目的是让教师了解了这种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他们去总结、反思,并且有意识地将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支架式教学的方式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