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05:25:54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通史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1)“‘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采用学生讨论法,教师适当指导.给出几个讨论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如何提出的?它的提出有何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一目,主要阐述了“文革”期间文学艺术遭到了沉重地摧残.教材阐述地非常详细,教师依据课本讲述即可,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准备一些图片、影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3)“文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主要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只需要将教材讲清即可,无需拓展.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育事业方面有哪些发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